真理的冗余论主张,“是真的”这个短语在逻辑上是多余的,为命题附加“是真的”并不增添任何新的断言内容。
在分析哲学传统中, 冗余论最早是由弗雷格提出来的, 他认为, 我闻到紫罗兰的香味和那是真的: 我闻到紫罗兰的香味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因此,把真这个属性归属于一个思想似乎并没有为这个思想增添什么。
拉姆塞说道:“‘那是真的:恺撒是被谋杀的’并不比’恺撒是被谋杀的’多意谓了什么,‘那是假的:恺撒是被谋杀的’并不比’恺撒不是被谋杀的’多意谓了什么。”
“真的”、“假的”无非是加以强调或用于其他修辞目的,或者是表明一个命题在推论中的位置而已。
展开阐述
真理的冗余论(Redundancy Theory of Truth),也常被称为“通缩论”(Deflationary Theory),是一种极简主义的真理理论。它认为,当我们说一个命题“是真的”时,我们并没有为这个命题增添任何新的、实质性的属性。断言“P是真的”与直接断言“P”在逻辑内容上是等价的、冗余的。
核心思想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真”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刻的形而上学内涵,它不像“是原子的”或“是蓝色的”那样描述事物的某种实在属性。它在语言中的主要功能是出于强调或其他修辞目的,或者在进行某些概括时提供便利。例如,说“雪是白的,这是真的”与仅仅说“雪是白的”所传达的信息量是完全一样的,“这是真的”部分是多余的。
代表人物
- 戈特洛布·弗雷格:最早提出了冗余论的基本思想。
- 弗兰克·拉姆塞 (Frank P. Ramsey):被视为冗余论最经典的代表人物。他在20世纪20年代系统地阐述了这一观点,认为“真的”和“假的”这些词在逻辑上是多余的,可以被分析掉。
面临的挑战
冗余论最常遇到的一个反驳是所谓的“概括性难题”。虽然在“‘雪是白的’是真的”这样的句子中,“是真的”看似多余,但在像“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这样的概括性陈述中,“真的”这个词似乎无法被轻易地消除。如果我们不知道他具体说了哪些话(p1, p2, p3…),我们就无法将其改写为“p1并且p2并且p3…”。拉姆塞等人也试图回应过这类难题,认为这只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而非原理上的困难。
理论地位
冗余论及其各种现代变体(如不称引论、行事论等)在当代哲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消解”真理问题,避开了传统真理理论(如027-核心理论-真理的符合论和028-核心理论-真理的融贯论)所面临的形而上学困境。对于许多逻辑学家和持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来说,这种“通缩”的处理方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不试图回答“真理是什么?”,而是追问“‘真’这个词在语言中是做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