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是源于19世纪末美国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主张思想的意义和真理性最终取决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和应用,强调经验、行动和后果在哲学探究中的核心地位。

Consider what effects, that might conceivably have practical bearings, we conceive the object of our conception to have. Then, our conception of these effects is the whole of our conception of the object. (考虑我们认为我们的概念的对象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可设想的实践效果。那么,我们对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们对这个对象的概念的全部。) - Charles Sanders Peirce

The ‘true’ is only the expedient in the way of our thinking, just as the ‘right’ is only the expedient in the way of our behaving. (“真的”不过是我们思维方式中的权宜之计,正如“对的”不过是我们行为方式中的权宜之计。) - William James

展开阐述

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哲学传统,其代表人物包括皮尔士、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它反对欧洲哲学中寻求绝对、永恒真理的传统,将哲学从抽象的思辨拉回到具体的实践中。

核心思想

  1. 实用主义格准 (The Pragmatic Maxim):由创始人皮尔士首次提出,这是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一个概念的意义,不在于其抽象的定义,而在于它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所有可设想的效果的总和。如果两个概念在实践中带来的后果完全相同,那么它们实际上就是同一个概念。

  2. 真理的工具论和效用论

    • 威廉·詹姆斯将皮尔士的格准发展为一种关于真理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信念之为“真”,在于它能够成功地引导我们的行动,能够“管用”(works)。真理不是对实在的静态符合,而是思想的“兑现价值”(cash value),是我们在经验过程中不断确证和修正的信念。
    • 约翰·杜威则提出了“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认为观念和理论是我们应对环境、解决问题的“工具”。真理是在“探究”(inquiry)过程中被担保的主张,探究是一个从遇到疑难情境到最终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知识不是对现实的旁观式反映,而是行动的指南。
  3. 反基础主义与经验的连续性:实用主义者反对为知识寻找一个绝对、不可动摇的基础(无论是理性还是感觉经验)。他们认为,知识和探究总是在一个由既有信念和实践构成的背景中开始的。经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思想与行动、主体与世界、事实与价值在其中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

对语言哲学的影响

尽管早期实用主义者不以语言为中心,但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语言哲学,尤其是通过理查德·罗蒂等“新实用主义者”:

  • 反符合论:实用主义对真理符合论的批判,为后来的语言哲学开辟了新道路,使得哲学家们不再执着于语言如何“表征”或“符合”世界,而是更关注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功能和作用。
  • 语言即工具:将语言视为一套服务于人类目标的工具,而非描绘现实的图画。这一观念与晚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思想遥相呼应。
  • 社会实践转向:强调知识和意义的公共性和社会性,认为信念的证成是在一个探究者社群的实践中完成的,而非个体心灵的内在活动。这推动了语言哲学对社会和语境因素的重视。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