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致力于沟通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并强调哲学思考应回归到“说理”的公共实践,关注语言、伦理与人的真实生活世界。
哲学活动在本质上是说理活动,而不在于提供一套理论,更不在于提供一套世界观或人生观。
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它和世界之间有一种图像关系,而在于它的用法,在于它编织在我们的生活形式之中。
我们不是先有一种纯粹的物理感觉,然后用“疼”这个词去指称它;我们是直接学会了“疼”这种感觉和表达。
展开阐述
陈嘉映以其清晰、深入的哲学写作和对中西方哲学传统的融会贯通而著称。他努力摆脱纯粹学院化的哲学研究,将哲学思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核心思想
-
哲学即说理 (Philosophy as Reasoning):陈嘉映反对将哲学视为提供终极答案或宏大体系的学科。他认为,哲学的核心活动是“说理”——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对话、辨析和论证,澄清我们观念中的含混和错乱。它不追求像科学那样的确定性知识,而是力求达到道理上的通达和理解上的清明。
-
语言与生活形式:深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陈嘉映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在于指称一个独立于语言的外部实在,而在于其在人类“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中的具体用法。语言是一张交织着人类活动、信念和实践的网络,脱离了这张网络,谈论孤立的词语意义是没有意义的。
-
从“看”到“说”:他区分了两种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一种是“凝视”的、理论化的、客体化的,倾向于将世界看作一幅独立于我们的图像。另一种是“说话”的、实践的、参与的,强调我们作为世界中的行动者,通过语言和实践与世界发生关联。他主张哲学应从前一种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转向后一种融入实践的理解模式。
-
伦理学思考:在伦理学上,陈嘉映关注“何为良好生活”。他并非要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探讨我们如何思考和谈论“善”、“价值”、“德性”等伦理观念。他强调,伦理思考无法脱离具体的个人处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公式化的道德体系是徒劳的。
深远影响
- 沟通哲学传统:陈嘉映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分析哲学(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与欧陆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在中文世界里的对话与融合。
- 引领哲学公共化:通过《哲学·科学·常识》、《何为良好生活》等著作和公共讲座,他将深刻的哲学思考以清晰晓畅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拓展了哲学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 革新哲学话语:他倡导的“说理”式哲学风格,影响了新一代哲学研究者,促使他们摆脱僵化的术语和体系束缚,回归到对真实问题的具体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