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解释学是20世纪欧陆哲学的两大核心思潮,前者旨在通过“回到事物本身”来描述意识经验的本质结构,后者则探讨人类“理解”的本性及其历史性条件,二者共同关注意义的生成与解释问题。
Zu den Sachen selbst! (回到事物本身!) - Edmund Husserl
Sein, das verstanden werden kann, ist Sprache. (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 Hans-Georg Gadamer
Language is the house of Being. In its home man dwells. (语言是存在之家。人居住于此家中。) - Martin Heidegger
展开阐述
现象学与解释学通常被归为“欧陆哲学”,与**017-核心流派-分析哲学**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它们不追求建立形式化的逻辑系统,而是更关注对人类存在、历史、文化和意义的体验性描述和深度诠释。
现象学 (Phenomenology)
现象学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其核心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意在悬置一切预设(包括自然科学的假定),直接描述意识所呈现的“现象”的本质结构。
-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现象学的基本发现是,意识本质上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我的信念、欲望、感知,总是指向某个对象。现象学旨在分析这种指向关系的多样结构。
- 现象学还原 (Epoché & Reduction):为了达到对纯粹现象的把握,胡塞尔主张一种“悬置”(Epoché),即把关于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其性质如何等自然态度下的判断“加上括号”,不予考虑,从而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意识经验本身是如何构成的。
- 生活世界 (Lebenswelt):晚期胡塞尔意识到,科学的抽象世界奠基于我们前科学的、直观的、在实践中被给予的“生活世界”之上。哲学必须回到这个被遗忘的基础,揭示其作为一切意义之源的地位。
解释学 (Hermeneutics)
解释学起源于对圣经等古典文本的解释技艺,后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推动下,发展为一种关于“理解”本身的普遍哲学。
- 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海德格尔将“理解”视为人类存在(“此在”)的基本方式,而非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人生存在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释和领会的过程。伽达默尔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点,构建了哲学解释学体系。
- 解释学循环 (Hermeneutic Circle):理解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运动。我们对整体的理解依赖于对部分的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反过来被我们对整体的预先把握所引导。我们总是在一个由“前见”(或“偏见”,Vorurteil)构成的传统中开始我们的理解。
- 视域融合 (Fusion of Horizons):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真正发生,是解释者自身的“视域”与文本或他者所处的历史“视域”相互作用、最终“融合”的过程。理解不是要完全复原作者的原意,而是在对话中生成新的意义,它是一个开放的、持续的事件。
关联与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分析构成了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的关键桥梁。他的《存在与时间》既是现象学方法的运用,也开启了本体论向度的解释学。这两大思潮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理论、社会学、法学、神学等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并与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