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塞尔是一位美国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批判强人工智能,主张语言、心智和社会实在都根植于人类的意向性。
Speaking a language is performing speech acts, acts such as making statements, giving commands, asking questions, making promises, and so on.
说一种语言就是施行言语行为,诸如做出陈述、下达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行为。
The man in the room with the book of rules understands nothing, but he can be made to behave exactly as if he did. The formal symbol manipulations by themselves don’t have any intentionality.
那个在房间里拿着规则书的人什么也不懂,但可以让他表现得好像他懂一样。形式符号操作本身没有任何意向性。
展开阐述
塞尔是当代分析哲学界一位极富影响力和争议性的人物,其工作横跨语言哲学、心智哲学和社会哲学,并以其清晰、直率的论证风格著称。
核心理论
-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思想,塞尔系统地分析了言语行为的结构。他认为,说话不仅仅是产出句子,更是在施行一种行为。一个言语行为至少包含:
- 话语行为 (Utterance Act):发出声音、词语和句子。
- 命题行为 (Propositional Act):指称和述谓。
- 施事行为 (Illocutionary Act):说话者通过说话所要施行的核心行为,如陈述、命令、承诺、道歉。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
- 取效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说话对听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使人信服、激怒、高兴等。 塞尔还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五种基本分类: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
-
中文房间思想实验 (Chinese Room Argument):这是塞尔针对“强人工智能”(Strong AI)观点提出的著名批判。强AI认为,一台正确编程的计算机就拥有真正的心智和理解能力。
- 实验构想:想象一个不懂中文的人(塞尔本人)被关在一个房间里,他有一本用英文写的规则手册,告诉他如何根据接收到的中文字符(输入),去操作和组合另一批中文字符,并将其作为回应(输出)。尽管从房间外看,这个人似乎能与提问者用中文流畅“对话”,但塞尔强调,他自始至终没有理解任何中文。他只是在进行纯粹的、形式化的符号操作。
- 核心论点:“句法不等于语义”。计算机程序本质上就是一套形式化的句法规则,它本身不足以产生“语义”或真正的“理解”。因此,仅仅运行程序的计算机不具备真正的心智或意向性。
-
意向性 (Intentionality):塞尔认为意向性是心智的基本属性,即心智状态(如信念、欲望、意图)具有“关涉性”或“指向性”,总是关乎或指向世界上的某个对象或事态。他区分了源于心智的“内在意向性”(intrinsic intentionality)和源于人类赋予的“派生意向性”(derived intentionality),并认为计算机和语言只具有派生意向性。
深远影响
- 语言哲学: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经典框架,深化了人们对语言功能的理解。
- 心智哲学与人工智能:“中文房间”论证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激烈辩论,至今仍是讨论心智与机器关系时无法绕开的核心议题。
- 社会哲学:他晚年将意向性理论扩展到社会领域,提出了“集体意向性”和“社会建构实在”等概念,用以解释制度、货币、婚姻等社会事实的存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