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克里普克是一位美国哲学家,他通过提出名称的因果历史理论和“刚性指示词”概念,挑战了传统的名称描述论,深刻地改变了语言哲学和形而上学领域。

When I use a name, I do not have to know the properties of the object. I just have to be a member of a community of speakers that has passed the name down to me.

当我使用一个名字时,我无需知道那个对象的属性。我只需作为言语社群的一员,这个社群将名字传递给了我。

It seems that the view that names are rigid designators is a good one, and that the arguments that have been given for it are powerful.

名字是刚性指示词这一观点似乎是一个好观点,并且为它提出的论证是强有力的。

展开阐述

克里普克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分析哲学家之一,其著作《命名与必然性》是语言哲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引发了一场关于指称、模态和意义的革命。

核心理论

  1. 刚性指示词 (Rigid Designator):这是克里普克理论的核心概念。一个词项如果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指称同一个对象,那么它就是刚性指示词。他认为,专名(如“亚里士多德”)和自然种类词(如“水”、“金”)都是刚性指示词。例如,即使在亚里士多德不是柏拉图的老师的可能世界里,“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依然指称那个我们世界中的亚里士多德。

  2. 名称的因果-历史理论 (Causal-Historical Theory of Reference):为了解释名称如何获得其指称,克里普克反对了弗雷格和罗素的“描述论”。描述论认为,名称的意义是其背后的一簇或一个确定的描述。克里普克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提出,名称的指称是通过一个“命名仪式”或“洗礼”被固定下来的,然后通过一个交流链条,像接力棒一样,从一个使用者传递给下一个使用者。只要使用者意图保持指称不变,这个链条就得以延续。

  3. 必然的后天真理 (A Posteriori Necessity):克里普克的理论复兴了本质主义,并区分了认识论问题(先天/后天)和形而上学问题(必然/偶然)。他通过“水是H₂O”这样的例子证明,存在着“必然的后天真理”。我们是通过经验研究(后天)才发现水的化学成分是H₂O,但一旦发现,我们就认识到这是一个必然真理——在任何可能世界里,只要有水,它就必然是H₂O。

深远影响

  • 颠覆描述论:克里普克的理论有力地颠覆了自弗雷格以来在语言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名称描述论,开启了所谓的“指称新理论”。
  • 重塑形而上学:他对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以及对本质主义的辩护,使得形而上学在分析哲学中重新获得了合法地位。
  • 影响广泛:他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语言哲学,也对心智哲学、知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冲击。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