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普特南是一位美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他通过“孪生地球”思想实验提出了意义的“语义外在主义”理论,认为“意义不只在头脑中”,而是由外部环境和社会分工共同决定的。

Meanings just ain’t in the head!

意义根本就不在脑袋里!

We have a division of linguistic labor. We can use the word ‘gold’ without knowing how to tell gold from pyrites, because there are experts in our community on whom we can rely.

我们有一种语言劳动分工。我们可以使用“金”这个词而不知道如何区分金和黄铁矿,因为我们的社群中有我们可以依赖的专家。

展开阐述

普特南是20世纪分析哲学中一位极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思想家,其思想横跨语言哲学、心智哲学、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他以思想的不断演变和自我批判而著称。

核心理论

  1. 语义外在主义 (Semantic Externalism):这是普特南对语言哲学最大的贡献。通过著名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他挑战了意义完全由心理状态决定的传统观点(内在主义)。

    • 孪生地球思想实验:想象一个与地球几乎完全相同的“孪生地球”,唯一的区别是,那里的“水”化学成分是XYZ,而非H₂O。地球上的我和孪生地球上的“孪生我”,在1750年(化学成分发现前)使用“水”这个词时,我们头脑中的心理状态是完全相同的。然而,我指称的是H₂O,而他指称的是XYZ。普特南由此得出结论:决定词语意义的因素,至少部分地,存在于使用者的头脑之外,即在于外部物理环境。
  2. 语言劳动分工假说 (Division of Linguistic Labor):普特南认为,并非每个使用者都需要掌握一个词语(尤其是自然种类词)的精确科学定义。在一个语言社群中,存在着一种“劳动分工”。例如,普通人使用“金”或“榆树”时,可能无法精确辨认它们,但他们依赖社群中的“专家”(如化学家、植物学家)来最终确定这些词语的指称。这表明,意义的确定还依赖于社会环境。

  3. 功能主义 (Functionalism):在心智哲学领域,普特南是功能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心智状态(如疼痛)不应由其物理实现(如大脑状态)来定义,而应由其“功能角色”来定义——即它与其他心智状态、输入(刺激)和输出(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使得同样的心理状态可以在不同物理基底(如人脑、电脑、外星生物)上实现,即“多重实现性”。

深远影响

  • 外在主义转向:普特南和克里普克共同开启了语言哲学中的“外在主义”转向,强调了世界和社会在塑造意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 心智哲学革命:他的功能主义理论取代了之前的心身同一论和行为主义,成为心智哲学的主流理论之一,并为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
  • 思想的多变性:普特南本人晚年对其早期的功能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等观点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展现了一位哲学家的理智诚实。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