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电价(Feed-in Tariff, FiT)是一种旨在扶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府补贴政策,它要求电网公司在约定的长期限内(如20年),以一个高于市场水平的固定价格,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站(如光伏电站)的电量。
…德国不仅对装机有贷款贴息优惠,还在2000年就引入了后来被全球广泛借鉴的“标杆电价”补贴(feed-in tariff,FiT)。
在“标杆电价”制度下,电网必须以固定价格持续购买光伏电量,期限20年,该价格高于光伏发电成本。这种价格补贴会加到终端电价中,由最终消费者分摊。
展开阐述
定义与机制
标杆电价(Feed-in Tariff, FiT)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于扶持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和风电)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点:
- 固定价格:政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设定一个固定的上网电价,该价格通常高于传统能源(如煤电)的上网电价,足以覆盖新能源项目的成本和合理利润。
- 长期保障:电网公司被强制要求以这个固定的标杆电价,在漫长的合同期内(通常为20年),全额收购并网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所发的全部电量。
- 成本分摊:标杆电价与常规电价之间的差额(即补贴部分),其资金通常来源于向全社会电力终端用户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最终由全体消费者分摊。
政策目的
- 保障投资回报:新能源在发展初期成本高昂,缺乏市场竞争力。标杆电价通过提供一个长期的、有保障的、高于成本的收购价格,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回报预期,从而有效激励了对新能源领域的大规模投资。
- 激励技术进步:标杆电价通常会设计成“退坡机制”,即上网电价随时间推移或装机规模的扩大而逐年下调。这迫使企业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效率提升和成本快速下降。
在中国的应用
中国在光伏产业发展中深度借鉴了德国的标杆电价模式。在经历了022-关键事件-光伏产业“双反”调查、出口市场受阻后,中国于201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光伏发电施行标杆电价补贴,并根据各地光照资源差异实行三类资源区差别定价。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内光伏装机量的爆发式增长,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但由于装机量增速远超预期,也导致了补贴资金(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缺口巨大的问题。随着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并逼近“平价上网”,标杆电价补贴已逐步为市场化竞价等方式取代并最终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