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的产生

本章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感知到的许多相似性,本身就是隐喻的结果。隐喻并非仅仅描述预先存在的相似性,它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创造相似性。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经典的“对比论”(Comparison Theory)隐喻观。

隐喻如何创造相似性

1. 基于经验关联的常规隐喻

常规隐喻(如方位隐喻本体隐喻)通常基于我们经验中的相互关联(Correlations),而非相似性。例如,隐喻-更多为上,更少为下是基于“增加物质的量”和“看到水平面上升”这两种经验的同时出现,而非两者相似。但一旦这个隐喻建立起来,它就会在我们心中产生“多”与“上”之间的相似感。

基于我们经验中关联性的那些隐喻依据我们所感知的相似性来定义概念。

2. 基于其他隐喻的结构隐喻

更复杂的结构隐喻(如隐喻-想法是食物)所创造的相似性,通常建立在更基础的隐喻之上。例如,“思想是食物”之所以成立,部分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思想是物体头脑是容器这两个更底层的隐喻,它们共同建立了“思想进入头脑”和“食物进入身体”之间的相似性。

3. 新隐喻创造结构相似性

新隐喻(如“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通过凸显经验的某些方面、隐藏另一些方面,来选择性地重组我们的经验。这个过程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结构相似性

通过隐喻,突显的恋爱经验范围与协同制作艺术作品的经验范围被视为在_结构_上是相似的。 … 正是借助于隐喻,经验的突显范围被挑选出来而视为连贯。没有了隐喻,对于你来说这种经验范围就不会作为可识别的连贯经验集合而存在。

4. 创造与隐喻相关的相似性

隐喻还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与隐喻相关的相似性。例如,在“爱是一件共同加工的艺术作品”的框架下,一次令人沮丧的恋爱经历,不仅仅是像任何挫折一样,而是具体地像在协同创作艺术品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独特的挫折。这种精确的相似感,只有通过隐喻才能产生。

对比论批判

本章的观点与经典的对比论形成了直接对立。对比论认为:

  1. 隐喻只是语言问题。
  2. 隐喻只是对两个事物之间预先存在的相似性的一种描述。
  3. 因此,隐喻只能描述相似性,不能创造相似性。

作者反驳道:

  1. 隐喻首先是思想和行为问题。
  2. 许多相似性本身就是由更基础的常规隐喻所创造的。
  3. 新隐喻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重构经验来创造全新的结构相似性。

我们同意客观主义者的一个主要观点:世间事物在约束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发挥了作用。但_只有通过我们体验这些事物_时它们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