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并非为了挖掘一个现成的“真实自我”,而是通过主动地组织、改造甚至舍弃部分过往,来构建一个能胜任未来生活的、连贯而健康的自我。

问题似乎不在于我们在组织自我的时候会删掉些什么、会改变些什么,而在于我们是不是组织起了一个健康的自我。

用流行的话说,自我是不断建构出来的,不过,流行的建构主义问题多多,“建构”这个词带上了一种凭空编造的意思,我个人觉得不如用“构造”,或者干脆用个老词——“建设”,我们不断重新建设自我。你拆除一些,改造一些,新建一些。

人面对的是未来的生活,他并不是为了过去的真实而生活,他需要建设一个适合他未来生活的自我。

展开阐述

“自我建设”是对“认识自我”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自我的动态性和目的性,反对将自我视为一个被动发现的静态对象。

从“发现自我”到“建设自我”

传统的观点,无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是“面具背后有真人”的俗见,都预设了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固定的“真实自我”。而“自我建设”的观念认为,这种“现成自我”是一种误导。自我更像是一个需要不断维护和改造的建筑,而不是一件被埋藏的珍宝。

叙事与组织

自我的连贯性是通过“叙事”来维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于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组织了我们庞杂的经历,形成一个多多少少稳定的主人公形象。为了维护这个形象的逻辑自洽,我们会无意识地“遗忘”或“扭曲”某些情节。这种自我屏蔽和遗忘,不仅是心理保护,更是为了让自我能更合乎逻辑地应对世界。这个过程类似于尼采所说的,将人生创作为一件艺术品,通过组织使丑陋的部分也成为整体美的一部分。

建设的目的:为了未来

自我建设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忠实于“过去的真实”,而是为了“建设一个适合他未来生活的自我”。我们拆除、改造、新建,是为了让这个自我能够“胜任愉快地来面对这个世界”。一个健康的自我,是能够容纳更丰富的真实、让更多内容贯通的自我,它能帮助我们与自己达成和解,从而更有力量地去生活。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