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像认识客体世界那样认识关于“我”的事实,更是一种明达的、探索生活意义的内在实践,且这种认知本身就构成了自我的一部分。
哲学最根本的目标或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你的认识是你的一部分。
展开阐述
“认识你自己”这句德尔菲神谕,被苏格拉底立为哲学圭臬,标志着哲学从认识自然转向了认识人本身。它包含了比“认识世界”更复杂、更深刻的维度。
两种认识的区分
- 认识世界:这是一种客体化的认知,目标是获取关于外部事物的正确知识(如银行的位置、水沟的宽度)。其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
- 认识自己:这并非简单地将“自己”当作一个客体来研究(如测量身高、看到白发)。虽然这也包含对自身事实的认知,但其核心有两点不同:
- 追求明达:“自知者明”,它指向对自身性情、品性、欲望、潜能以及在世界中位置的更深层理解,关乎“要怎样生活”的智慧,而不仅是“是什么”的事实。
- 认知与自我合一:对世界的认识错了,世界本身不变;但对自己的认识,会直接改变作为主体的“我”。一个认为自己笨的人和一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即使智商相同,他们的实际“聪明程度”也会因自我认知而不同。因此,自我认知是自我建设的一部分,而非纯粹的观察。
自我认知的困难
人们常感觉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更难。我们可以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宇宙,却不清楚自己到底爱什么、要什么。这其中既有“我是谁”和“我们是谁”(人类)的混淆,也因为自我认知面临着“自欺”这一巨大障碍。
根本问题
“认识你自己”的根本困难在于,我们习惯于“看”的视觉模式,总是试图把“自我”客体化,从而陷入“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分裂。要真正实现自我认知,或许需要超越这种主客二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