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是自我认知的一大障碍,它并非简单的有意说谎,而是一种将自私、卑劣的动机不自觉地美化、合理化为高尚动机的心理机制,尤其在从“日用而不知”到反思层面的知这一过程中作祟。

从日用而不知到反思层面的知——大家都知道这一点——这中间隔着的最大的麻烦是自欺。

他还可能把一个明明是自私的、卑劣的动机说成是挺高尚的,而且久而久之他自己也相信那是个高尚的动机。

世界上有那么多恶,却很少有人觉得自己十恶不赦,觉得自己卑鄙,那些坏人,犯下滔天罪行的人,往往相信自己正在从事一项高尚的事业。

展开阐述

自我认知最大的困难在于自欺。它不是简单的“我知道事实,但我骗别人”,甚至不是“我骗自己”,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个体在将自身行为动机提升到反思层面时,会不自觉地对其进行美化和合理化,用高尚的叙事来掩盖卑劣或自私的动机,并且自己对此深信不疑。

动机的复杂性与美化

人的动机往往是复杂的。面对自己的行为,人们倾向于多看高尚的一面,而忽略或压抑不那么光彩的一面。例如,一个为了政绩而搞“环保秀”的官员,可能会真心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就业、促进发展”,而将“欺上瞒下”的动机完全屏蔽掉。久而久之,这种美化后的动机叙事会固化下来,成为他自己所相信的“事实”。

自欺与作恶

自欺是许多恶行的心理根源。作恶者往往不是在明知自己“坏”的情况下行动,而是真诚地相信自己正在从事一项“高尚的事业”(如某种宏大理想、集体利益等)。这种自欺使得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犯下罪行。相比之下,那些能认识到自身恶劣一面的人,反而通常不是大恶之人。

从日用到反思的障碍

在行动层面(“日用而不知”),我们或许对自己的动机有一种直接的、模糊的知晓。但当试图将其清晰化、理性化、上升为“反思的知”时,自欺的机制就会介入,对原始动机进行“修正”和“粉饰”,从而阻碍了真正的自我认知。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