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屏蔽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个体通过遗忘或压抑那些令人不悦的、不符合自我理想形象的记忆和特质,从而维护一个更易于接受的自我认知。

我们看自己的时候,比较容易看到高尚的、说得出口的那一部分,而说不出口的那一部分,我们渐渐就少看了乃至不看,最后干脆忘了。这就成了自我隐瞒、自我屏蔽。

有些东西在很深的地方已经被屏蔽掉了。但你又不能说他不知,有点像盲视,从他行动上看他是知道的,但理知要透视它呢,它被屏蔽了,你要是问他,他真的不知道。

我们的记忆不断在重新构造,就形成好多好多屏蔽。那些让我们感到很不舒服的事情,我们会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里,这种自我压抑过于极端了,就会造成心理疾患、精神疾患。

展开阐述

“自我屏蔽”是一种比“自欺”更深层次的心理现象,它并非主动的欺骗,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常态化的防御机制。

核心机制

个体倾向于关注和放大自身“高尚的、说得出口的”部分,而对那些“说不出口的”、令人不适的特质或经历,则会逐渐减少关注,最终在意识层面将其遗忘或屏蔽。这个过程涉及记忆的不断重构,通过压抑不愉快的记忆到潜意识中,来塑造一个更光荣、更符合理想的自我形象。

与“自欺”的区别

  • 深度不同:“自欺还是能发现的,自我屏蔽来得更深。” 自我屏蔽的根源深埋于潜意识,个体在意识层面是真的“不知道”。
  • 意识状态:它类似于“盲视”(blindsight),即个体的行为显示他知道某些信息,但在被问及时,其理知却无法通达,无法在意识中呈现。

弗洛伊德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现象。在他看来,这种压抑和屏蔽是心理的常态,但极端的压抑会导致真实自我与意愿自我严重扭曲,从而引发心理疾患。心理分析的目标就是将被屏蔽的真相回忆起来,以解决心理问题。

影响

虽然全盘接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心理学家不多,但“自我屏蔽”的概念为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深刻的启发。它揭示了自我认知的复杂性——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对自己“讳莫如深”,真实的自我往往隐藏在意识之下。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