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persona)并非单纯指代社会交往中的伪装,它更是人格形成与自我建构的必要过程,挑战了“面具背后存在一个现成真实自我”的普遍观念。
我们通常设想的是,我们社会上的人,总戴着一副伪装,一副面具,我们真实的自我藏在面具背后,揭开这副面具才能看到真实的自我…可是谁知道呢,也许事情竟像尼采说的那样,摘下面具,后面是什么?——另一副面具。
真实的自我不是像木乃伊一样是个现成的东西,把缠在外面的布条解开来,就看到真实的自我了。
看到真实下面的伪饰,这个比较容易,难的是去体察人生的不得已处。
展开阐述
“面具”在自我认知的话题中,是一个复杂且多义的概念。它不仅关乎虚伪与真实,更触及人格的本质和自我的形成方式。
对“现成自我”的批判
我们通常倾向于一种简单的二元论:面具是虚假的,面具背后藏着一个固定不变的、等待被发现的“真实自我”。然而,这种看法可能是一种误解。尼采的比喻——“摘下面具,后面是另一副面具”——提示我们,“真实自我”或许并非一个像木乃伊一样被层层包裹的现成实体。
Persona:从角色到人格
“面具”的拉丁文persona
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标明特定角色的道具。其引申义person
(人格)暗示了自我形成的过程。人从婴儿时期“饿了就哭就叫”的自然状态,发展到懂得在社会规范中“掩饰”和“克服”某些冲动的文明状态,本身就是一个人格(person)不断形成、可以说是一层层戴上“面具”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面具并非要被抛弃的伪装,而是自我的一部分。
虚伪之下的真实
轻易地揭示“真实下的虚伪”并不困难,少年人也能看出世界虚伪的一面。真正的挑战在于体察“虚伪下面的真实”。例如,一个人为了维护尊严而拒绝“嗟来之食”,其傲慢的“伪装”之下,隐藏着“不得已”的、关于尊严的真实。因此,关键任务在于学会区分什么是单纯的虚伪,什么是为了维护更深层真实(如尊严)而表现出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