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是言、意之外的中间层次,是服务于逻辑目的、被语词用法稳定住的具体形象,它将分散的经验与概念联系起来,体现了从“形”到“道”的成形过程,是感知与理知的交汇点。

圣人立象,然后再立言,听音而知象,知象而知意,分出三层。

象是言的另外一面……一面就是它的逻辑位置,另外一面就是它的象。

象不是各个具体图像的共同点,象不是从各个具体图像中概括出来、抽象出来的一个图形……象不是已成的形象,而是成形的过程。

展开阐述

在中国思想传统和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交汇点上,“象”提供了一个理解语言、感知与理知关系的重要概念。

“象”的三层结构

与西方传统的“语词-意义”两分法不同,中国思想中有“言、象、意”三层结构。“象”是介于具体言语和抽象意义之间的环节,它是一个被直观到的、蕴含道理的形象。例如,听到“三角形”,你心中浮现的具体三角形(直角的、等边的)是“形”,但这个形是作为“三角形”概念的一个示例而出现的,它所服务的逻辑目的和体现的道理,就是“象”。

“象”作为“成形的过程”

“象”并非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点,那种方式无法解释概念的形成。相反,“象”是“成形的过程”。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图像,而是体现着一种“动势”,是从具体的“形”中看出普遍的“道”的过程。例如,我们看到的各种脚印是“形”,但将它们统一于“脚印”这个概念之下的那个内在的、关联着“有动物经过”这一道理的结构,就是“象”。

“象”与感知-理知的交汇

“象”完美地体现了感知与理知的结合。一方面,它源于具体的感知(如图画、例子、意象);另一方面,它又服务于理知的目的,受到概念和逻辑的约束。它使得我们的推理不是纯形式的,而是带有感性质感(厚实但走不远);也使得我们的感知不仅仅是原始的感觉,而是蕴含着意义与道理。“象,道也”,正是此意。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