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物性与第二物性的区分是由伽利略提出的一个关键哲学思想,它将事物的性质划分为两类:独立于观察者、客观存在且可被数学度量的“第一物性”(如形状、大小、运动),以及依赖于观察者感知、主观存在的“第二物性”(如颜色、声音、气味)。这一区分为近代科学的数学化和客观性奠定了基础。
伽利略区分了第一物性和第二物性,第一物性是不依赖人类感觉能力而存在于物体本身的性质,第二物性是那些仅在感觉之际显现的性质。
第一物性是可度量的性质,如:事物的广延、静止、运动、数目、坚实性、形状,第二物性是不可度量的性质,如色、声、香。
按照伽利略的观点,科学关心事物的第一物性,关心事物之如其所是;而常识则较关心事物的第二物性,较关心事物所呈现的现象。
展开阐述
这一区分深刻地塑造了近代科学的世界观,将“真实”的世界与我们“经验”的世界分割开来。
核心区分
-
第一物性 (Primary Qualities)
- 定义:物体本身固有的、不依赖于我们感知的性质。
- 特点:客观的、可度量的、数学化的。
- 例子:大小、形状、数量、运动/静止状态、广延。
- 地位:它们构成了物理世界的“真实”面貌,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
第二物性 (Secondary Qualities)
- 定义:并非物体本身所固有,而是在我们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性质。
- 特点:主观的、定性的、不可度量的。
- 例子: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冷热。
- 地位:它们是第一物性作用于我们感官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现象层面的、非真实的,因此被排除在严格的科学研究之外。
意义与影响
- 为科学划定界限:这一区分清晰地界定了科学的研究范围——一个客观的、由数学规律支配的物理世界。所有主观的、定性的经验都被视为“非科学的”。
- 推动自然的数学化:通过将颜色、声音等“不可量化”的性质排除出真实世界,伽利略等人为建立一个完全可以用数学描述的自然图景扫清了道路。这是近代科学机械论和数学化趋势的核心步骤。
- 创造两个世界:柯瓦雷和伯特等思想家指出,这种区分导致了两个世界的分裂:一个是科学所描述的、冰冷的、由纯粹几何与运动构成的“量化世界”,另一个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充满色彩与声音的“质的可感世界”。在这种分裂中,“人失去了位置”。
- 哲学上的争论:这一区分也引发了后世哲学家(如洛克、贝克莱、休谟)关于知识、实在和感知的长期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