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是关于科学理论是否真实描述了一个独立于心智的客观世界的哲学争论。

物理学是否提供关于实在的理论?是否在揭示世界的结构及其作用方式?实在论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反实在论者的立场同样是形形色色。粗分,一大批论者从物理学理论的“操作性”出发否认物理学对象的实在性。

科学思想总是试图透过定律到达其背后去找出现象的产生机制。

如果一个理论是脱离了实在的主观建构,系统的成功预测,用普特南的话说,就成了奇迹了。

展开阐述

关于科学实在性的争论是科学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它触及了我们对知识、真理以及科学本质的根本理解。这场争论并非简单的是与否的对立,内部包含了丰富且复杂的立场。

核心争点

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看待科学理论中的那些不可观察的实体(如电子、夸克、引力场)以及它们所遵循的定律。这些理论构件是我们为了解释、预测可观察现象而引入的,还是它们真实地对应着世界的深层结构?

  1. 科学实在论 (Scientific Realism)

    • 核心主张:成熟的科学理论是对世界真实的、虽不完全但近似真实的描述。理论中提到的电子、基因等实体是真实存在的。
    • 主要论据
      • 无奇迹论证 (No-Miracles Argument):科学,尤其是物理学,能做出惊人精确的预测,如果理论不是真实的,那这种成功将是一个无法解释的奇迹。
      • 理论印证:来自不同领域的、独立的理论和测量方法,如果能对同一个对象得出一致的结论(例如通过多种方式测算阿伏伽德罗常数),那么最好的解释就是这个对象是实在的。
  2. 反实在论 (Anti-Realism)

    • 核心主张:科学理论只是有效的工具,其价值在于能够“拯救现象”(即解释和预测观察数据),我们没有充分理由相信理论所描述的不可观察世界是真实的。
    • 主要论据
      • 悲观归纳论 (Pessimistic Induction):科学史充满了被后来的理论证明为错误的理论(如燃素说、以太说)。既然过去的理论是错的,我们凭什么相信今天的理论就是对的?
      • 操作主义/工具主义:科学理论,尤其是像托勒密体系那样包含本轮、均轮等复杂数学技巧的理论,更应被看作是方便计算和预测的操作工具,而非物理实在的图景。
      • 范式转换:库恩的范式理论表明,科学发展经历着革命性的断裂,不同范式之间是“不可共度”的,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不断逼近的客观实在。

问题的深化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出现,“实在”的概念本身也受到了挑战。当“观察”本身会影响“实在”的状态,当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在多个位置,我们日常经验中形成的关于实在的观念就变得不再适用。因此,这场争论也迫使我们反思:我们所谈论的“实在”,究竟是日常经验中那个可触可感的宏观世界,还是由数学和仪器所定义的微观世界?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