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术师与哲学家是古希腊两种看似相似但本质根本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核心区别在于他们对论证和真理的不同态度:智术师为说服而论证,哲学家为求真而论证。
当时的人并不区分智术师和哲学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加以区分。
哲学家接受的是论证产生出来的结论,而不是预设的结论。
苏格拉底是要让真理在对话中浮现,他自己事先并不知道什么是真理。智术师在讨论开始时就知道结论是什么,苏格拉底不知道。
展开阐述
对智术师(Sophists)与哲学家(Philosophers)的区分,是理解西方哲学精神起源的关键。这一区分的建立,本身就是哲学确立自身身份和使命的过程。
历史背景
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随着民主制度和法庭辩论的兴起,一种“会说”的本领(logos)变得至关重要。无论是竞选公职还是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都需要高超的演说和论证技巧。在这一社会需求下,智术师应运而生。他们是职业教师,专门教授修辞学、演说术和论辩术,以此获取高额报酬。
核心区别
柏拉图在自己的对话录中,通过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形象,系统地将哲学家与智术师对立起来,划清了界限。
-
论证的目的:
- 智术师:论证是工具。其最终目标是赢得辩论、打赢官司或说服听众。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付费的客户,因此其要论证的结论是预先给定的。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立场显得有理,而不是这个立场是否为真。
- 哲学家:论证是途径。其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哲学家在论证开始时并不知道最终的结论是什么。他跟随意愿,让论证本身引导自己,甚至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最初的假设。对他来说,真理是在论证和对话中浮现出来的,而不是事先预设的。
-
对待真理的态度:
- 智术师:他们往往持有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的真理观(如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所谓“真理”不过是说服的产物。他们发展论证技术,但并非追求真理之人。
- 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追求者(Philosopher,词源义为“爱智慧者”)。他们相信存在着客观的、有待发现的真理,并致力于通过理性的论证和对话来通达它。
-
教育的方式:
- 智术师:收费传授知识和技能。这种商业关系决定了其教育的功利性。
- 哲学家:如苏格拉底,不收费。他通过诘问和对话的方式,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激发青年人自己去思考和认识真理,扮演的是“思想的助产士”角色。
历史贡献与汇流
尽管柏拉图极力贬低智术师,但不可否认,智术师在发展逻辑和论辩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后世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古希腊的哲学盛期,正是由两条源流汇合而成:
- 自然学家(Physiologoi):如泰勒斯,沉思宇宙的本原,追求关于自然的智慧。
- 智术师(Sophists):如普罗塔哥拉,精通论辩,关注人类社会与言辞。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里,对真理的沉思追求与高超的论证技术完美结合,最终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哲学是要求论证的,它不是宣喻真理,而是为自己的结论提供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