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论证
本体论论证(Ontological Argument)是证明上帝存在的三大经典理论-有神论论证中最为独特、也最具争议的一个。与论证-宇宙论论证和论证-目的论论证不同,它是一个纯粹的先验论证(a priori argument),完全不依赖于任何关于世界的经验事实,而是试图仅从“上帝”这个概念本身,通过逻辑分析,直接推导出上帝在现实中必然存在。
论证-本体论论证 (Ontological Argument): 这是一个纯粹先验的论证,试图从“上帝”这个概念本身(即“一个我们能够想象的、最完美的存在者”)直接推导出上帝必然存在。
论证的主要形式
本体论论证最早由中世纪神学家安瑟伦(Anselm of Canterbury)提出,后来被人物-笛卡尔等人以不同形式发展。其经典形式大致如下:
- 定义:我们将“上帝”定义为“一个我们能够想象的、最完美的存在者”(that than which nothing greater can be conceived)。
- 前提1:这样一个最完美的存在者,至少存在于我们的心灵或理解之中。因为我们能理解这个定义。
- 前提2:一个既存在于心灵中,又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者,比一个仅仅存在于心灵中的存在者更完美。
- 结论:因此,为了不自相矛盾,那个“我们能够想象的、最完美的存在者”必须不仅仅存在于心灵中,也必须存在于现实中。所以,上帝必然存在。
简而言之,论证认为“存在”本身就是“完美”这个概念的一部分,因此一个最完美的存在者不可能“不存在”。
面临的挑战
本体论论证的逻辑看起来像是在变戏法,它从一个定义直接跳到了一个关于现实存在的结论,因此自提出以来就遭到了强烈的哲学批判。
-
高尼罗的“失落的岛屿”:与安瑟伦同时代的僧侣高尼罗(Gaunilo)第一个提出了反驳。他认为,如果安瑟伦的逻辑成立,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证明”一个“最完美的失落岛屿”的存在,但这显然是荒谬的。
这个思想实验旨在通过归谬法(reductio ad absurdum)来反驳本体论论证。
-
“存在”不是一个谓词(人物-康德):人物-康德提出了最致命的批判。他认为,“存在”(existence)并不是一个能够描述事物性质的真正谓词(predicate)。当我们说“上帝是全能的”时,“全能”为上帝这个概念增添了内容。但当我们说“上帝存在”时,我们并没有为上帝的概念增添任何新的性质,而只是断言这个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实例。因此,我们无法像分析“三角形有三个角”那样,从“上帝”的定义中分析出“存在”这个属性。
由于这些批判,大多数当代哲学家认为本体论论证在逻辑上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