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是功效主义(功利主义)的重要发展者,他修正了边沁的理论,认为快乐存在质的区别,对完善功效主义理论做出了关键贡献。
功效主义理论的创建人是边沁,此后在约翰·密尔、西季威克等人那里发展成熟。
一开始,边沁主张快乐都能折算,后来,约翰·密尔承认快乐有质的区别。
后来,约翰·密尔区分幸福或快乐的种类。
展开阐述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是19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是继杰里米·边沁之后功效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极大地发展和修正了古典功效主义,使其更具人文深度和说服力。
核心观点
-
快乐的质的区别:这是密尔对功效主义最重要的修正。针对边沁认为所有快乐都可以在同一尺度上进行量化计算的观点,密尔提出,快乐不仅有量的差异(intensity, duration),更有质的高低之分。他认为,精神的、智性的、道德的快乐是“高级快乐”,而纯粹感官的快乐是“低级快乐”。一句名言可以概括其思想:“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于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这一区分使得功效主义能够更好地解释为何人们会追求更崇高但也可能更辛苦的目标。
-
对功效主义的完善:密尔的修正使功效主义理论摆脱了被批评为“猪的哲学”的困境。他将个人自由、个性发展、人类尊严等概念融入功效主义框架,认为这些高级价值的实现本身就是最大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自由主义理论。
深远影响
密尔的理论使功效主义更加精致和人性化,弥合了纯粹追求快乐总量与个体权利、道德直觉之间的鸿沟。他不仅是一位伦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其思想至今仍在学界和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