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资本的自力更生,是指在资本贫乏的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不能依赖外援或掠夺,而必须依靠自身力量,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让财富留在乡土,使生产者在满足“不饥不寒”的基本生活后,能够将剩余产品节约下来,转化为再生产所需的资本。
所以归根到底,这笔资本还得由自己省出来,那就是说,得在我们现有生产品中划出一部分来,不加以消费,而去换取生产工具,节约消费去创造资本。
中国之所以穷到资本都积聚不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着一个寄生的阶层,每年要吸去乡土生产力的1/4。
如果财富不外流,乡村中还有相当积聚资本的能力……换一句话说,中国土地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乡土还是一个创造复兴能力的基地。
展开阐述
面对中国资本极度贫乏的现实,费孝通探讨了资本积累的根本路径。他排除了抢劫、赠予、借贷等不可靠的外部途径,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自力更生”这一内源性方案上,其核心在于如何让一个贫穷的社会“省出”资本。
资本积累的障碍:人造的贫穷
对于“贫穷的中国能否储蓄资本”这个问题,存在悲观和乐观两种看法。费孝通的分析超越了简单的悲观/乐观二分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民的贫穷很大程度上是“人造的”,其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
他论证道,中国农民之所以半数以上负债,并非因为他们将所生产的全部消费掉了,而是因为其产出的一大部分通过地租等形式,被不事生产的地主阶层无偿占有了。据估算,这笔从乡土“外流”的财富至少占全国农产的四分之一。正是这个“寄生的阶层”吸干了乡土的血,导致生产者连基本生计都难以维持,更遑论储蓄。
自力更生的前提:堵住财富外流的缺口
因此,自力更生的第一步,不是要求在饥寒线下的农民“节约”,那是“残酷的”,而是要进行制度改革,首先堵住财富外流的漏洞。
- 废除寄生阶层:通过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将原本被地主以地租形式吸走的巨额财富保留在生产者手中。
- 保证小康水准:保留下来的财富,首先应用于“补足他们本来要乞贷的数目”,保证生产者能达到“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这是维持劳动再生产和激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乡土:资本积累的基地
在上述两个前提实现后,乡土社会就具备了积累资本的能力。生产者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上的那部分“剩余”,就可以被有效地节约和储蓄起来,投入到新的生产中去,形成资本。费孝通估算,仅此一项,就可能让一半的农户有能力进行储蓄,从而使乡土成为国家经济复兴的坚实基地。
这个方案将资本积累建立在改善民生的基础上,而不是对民众的进一步压榨上,为“光明的希望”注入了可以兑现的实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