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储蓄的保证是指,为了有效积累重建资本,必须建立一种能激励生产者自愿储蓄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在于通过土地改革等方式,让生产者拥有其生产资料和劳动果实,从而在看得到切身利益的“光明的希望”驱动下,将满足基本生活后的剩余财富自觉投入再生产。

在不饥不寒的水准之下要求人民节约是对不起人民,在不饥不寒的水准之上生活是对不起国家。

我想我们还得通过这传统的意识,来完成这急迫的任务。这就是说,把土地给渴望土地的人,把生活中节约下来的财富创立他们自己能支配,能保障他们生活的资本。

我们在这种分配方式中保障了工作效率,也保障了资本积聚的速率。

展开阐述

在确立了资本积累必须“自力更生”后,费孝通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保证节约下来的财富能真正成为资本。他比较了三种可能的路径:地主强制、政府强制和生产者自愿,并最终论证了“自愿储蓄”是唯一可靠的保证。

两种强制储蓄模式的批判

  1. 地主强制储蓄(传统土地制度):有人认为地主阶层通过收取高额地租,客观上起到了强制农民节约、积聚资本的作用。费孝通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称之为“沙土上的金字塔”。他指出,这种方式效率极低且会自我毁灭:

    • 财富消耗:地主将大部分财富用于奢侈消费和高利贷,而非生产性投资。
    • 市场萎缩:农民被剥削至赤贫,丧失购买力,导致乡村市场枯竭,阻碍了工业发展。
    • 社会动荡:当农民的生存被逼到极限,必然会“揭竿而起”,最终将地主连同其积累的少量资本一同摧毁。
  2. 政府强制储蓄(国家主导):将财富从地主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由政府统一规划投资,看似更为理想。但费孝通对此抱有深深的“戒心”。他认为,在一个缺乏民主监督传统的社会,将巨大权力赋予政府,极易催生腐败的“官僚资本”和“独裁政治”。政府的投资可能脱离民众的实际需要(如过度投资重工业),而为了推行计划,又必然会加强对社会的压力,最终扼杀民主。

唯一可靠的保证:生产者自愿储蓄

费孝通认为,最可靠的路径是激发生产者“自愿”储蓄。其制度保证在于:

  • 所有权归生产者: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和其劳动果实。这是激发其生产和储蓄热情的最根本前提。
  • 利用传统动机:这种安排顺应了乡土社会中最强大的行为动机——“创立家业”。当农民看到自己的勤俭节约能直接转化为自己家庭的生产工具(从牛、镰刀到织袜机)和更美好的未来时,他们会爆发出巨大的热情和爱护感,从而保障了生产效率和资本积累速率。
  • 坚实的起点: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资本积累,是乡土经济现代化的最可靠起点。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自然地生长出更高层次的合作经营和集体事业。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