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的农村特指作者在抗战初期于云南观察到的乡村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土地权力相对分散,以雇工自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同时存在着一个显著的、因人口压力而产生的无产雇工阶层。
在抗战初期,云南农村里土地权集中的现象很不多见。最大多数的农民是雇工自营的小地主。
江苏的村子里很少有无产的雇工,而云南农村里,在抗战初期,却有很多专门靠出卖劳力谋生的单身汉子。这“无产农民”阶层,在我看来,又可以说是内地农村的一个特色。
在中国现在的生产技术和分配方式来说,土地不但不能单独养活农村里的人口,而且也不能利用农村里所有的劳力。
展开阐述
“内地的农村”是费孝通先生基于抗战时期在云南的实地调查所提出的一个区域性概念,它展现了与作者早期在江浙地区(如开弦弓村)观察到的乡村社会不同的经济与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经济特征:雇工自营的小农制度
- 土地权相对分散:与传统印象中土地高度集中的豪强兼并模式不同,在抗战初期的云南农村,土地占有较为分散。多数农户是拥有少量土地、同时需要雇佣一两个长工或短工来辅助耕作的“小地主”。
- 资本不易积累:这种小农经济形态的形成,与农业资本难以大规模积累以及兄弟平等的家产继承制度有关。财富难以代代累积,使得大型地主不易产生。
- 土地权外流的潜在风险:尽管小农经济是主流,但作者也敏锐地注意到了权力对土地的侵蚀。后期观察发现,凭借权势(官僚身份)来逃避赋税并兼并土地的“豪强兼并”现象依然存在,且在通货膨胀和征实征购的压力下有加剧的趋势。
社会结构特征:显著的“无产农民”阶层
- 与江浙的对比:与作者在江苏看到的、农民大多拥有自己土地或佃种他人土地的“半产”状态不同,云南农村存在着大量完全失去土地、仅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单身汉子”,即纯粹的无产雇工。
- 人口压力的产物:这一阶层的存在,是“人多地少”矛盾的直接体现。在现有生产技术和分配方式下,有限的土地无法养活所有农村人口,也无法吸纳全部劳动力,必然会“挤”出一部分人成为无产者。
- 社会分化的根源:作者认为,只要农业之外没有新的生产出路,同时人口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内部“地主和耕者之间”的分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发展的思考:乡土工业与节制生育
面对内地农村的困境,费孝通提出了两条核心出路:
- 积极出路:发展乡土工业。即“就农民的所在地推广现代化的小工业”,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必离乡就能参与工业生产,增加收入,缓解土地压力。
- 消极出路:节制生育。必须从根本上控制农村人口的无序增长。
他观察到,抗战时期因征兵而暂时减少的人口压力曾一度给农村带来“生气”,但这并非治本之策。只有将人口从土地上转移到新的生产事业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