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道德是在差序格局中,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因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变化的伦理体系,它强调对特定对象的责任和义务,而非遵循普适的社会公德。
我们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用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的,里面的“公”不过是无主的“私”。 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展开阐述
“私人道德”是乡土社会伦理体系的核心特征,是“差序格局”在道德层面的直接体现。
核心特征
- 道德的伸缩性:在乡土社会,不存在一个统一的、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像一个可以伸缩的绳索,其约束力的强弱完全取决于行为对象与自己的关系。对家人、亲戚、乡邻和陌生人的道德要求和责任感是截然不同的。
- 以“私”为基础:这种道德体系建立在个人关系网络之上,缺乏超越私人关系的公共观念。“公德”的概念很薄弱,公共事务往往被视为“无人负责的私事”。人们更关心如何处理好自己圈子内的关系,而对圈子外的“公共”领域漠不关心。
- 对“公”的侵蚀:由于缺乏独立的公共道德标准,私人关系(即“私”)常常会侵蚀公共领域(即“公”)。例如,“走后门”、“讲人情”等现象,都是私人道德逻辑在公共事务中的延伸,它破坏了公平和法治的基础。
当代回响
私人道德的传统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一方面,它维系着家庭和社群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成为腐败、裙带关系和公共责任缺失等问题的文化根源。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培育超越私人关系的公共道德和公民意识,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