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僵化的文章格式,被普遍认为是束缚思想、扼杀人才的弊政。然而,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客观地评价这一制度。
八股文的形成:追求客观标准
八股文的出现,并非某位统治者为“愚民”而刻意设计,而是考试制度在追求“客观公平”过程中,逐步演变和僵化的结果。
- 录取标准的难题:随着应考人数激增,如何制定公平、客观的录取标准成为一大难题。唐代考律诗,因其格律分明,标准易定。宋代改考经义,但道德文章优劣难判,主观性强。
- 格式化的解决方案:为解决经义考试的标准问题,明代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行文格式,即八股文。它要求文章结构、字数、句式都有严格规定,如同变相的“律诗”,评卷官只需按格式评判即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
正因当时应考人太多了,录取标准总成为问题。……所以演变到明代,又在经义中渐渐演变出一个一定的格式来。违犯了这个格式就不取。这不过是一个客观测验标准。
八股文犹如是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
八股文的危害
尽管八股文的初衷是为了建立客观的选拔标准,但其最终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 思想僵化:考生只需揣摩格式,无需真正理解经义,导致思想僵化,学术失去活力。
- 人才斲丧:读书人将毕生精力耗费在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中,真正的人才被严重扼杀和埋没。
开始时,也并不是政府存心要愚民斲丧人才的,目的还是在录取真人才。然而人才终于为此而消磨了。
钱穆先生认为,任何制度都可能因时势变迁而产生流弊。评价历史制度,不应简单地归咎于创始者的“恶意”,而应深入分析其演变过程中的复杂因素,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