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进士与翰林院制度

明代的考试制度中,进士及第后的翰林院学习和任职经历,是其与前代科举最显著的区别之一。这一制度既是培养高级官员的摇篮,也造成了士人阶层内部新的流品分化。

进士入翰林流程

  1. 进士留馆:会试中试成为进士后,并非立即授官,而是要留在中央政府继续学习,通常为期三年。
  2. 散馆考试:学习期满后,需再参加一次考试,称为“散馆”。
  3. 入选翰林:在散馆考试中成绩优异者,才能进入翰林院,成为翰林,获得清贵的身份。

明制进士及第以后,还该留在中央政府读书……要待这些进士读书满三年,再加一次考试,成绩好的,就得入翰林院。

翰林院的储才功能

翰林院在明清两代成为政府储才养望的基地,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 培养人才:科举本身只能选拔人才,而翰林院制度则提供了培养人才的机制。新科进士在此期间,可以安心读书,师从前辈,并有机会了解政府运作,为将来担任高级官员做准备。
  • 保障出身:一旦成为翰林,便意味着前途有了保障,可以安心修养学问和品望,静待国家大用。
  • 人才渊薮:明清两代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大多有翰林出身的背景,证明了这一制度在培养国家顶尖人才上的成功。

进士与翰林成为政府一个储才养望之阶梯。……国家养你在那里,担保你有大官做。政府的事,你都可知道,只让你从容一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

制度的流弊:流品分化

然而,这一制度也带来了严重的流弊。它在科举体系内部制造了新的阶梯和门槛,“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使得只有进士、翰林出身的“清流”才有机会担任宰辅重臣。而数量庞大的秀才、举人则沦为“浊流”,上升通道被严重堵塞,加剧了官场的流品观念和不平等。

明代则举人不便是进士,一定要进士及第,进翰林院的这批人,才能当大官。举人以下就没有做大官的份,如是则科举场中也分了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