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考试制度
清代的考试制度,是其部族政权下的一种统治“法术”,而非真正意义上为国选才的“制度”。它在形式上沿袭了明代科举,但其核心精神已经变质,成为满洲统治者羁縻、分化汉族知识分子的工具。
若说考试制度是一种愚民政策,清代是当之无愧的。
现在清代的部族政权,既绝无意于把政权开放,则考试只成为羁縻牢笼之一术。
制度下的不平等
清代科举的最大特点,是在制度设计上充满了对汉人的歧视与防范,以确保满洲部族的绝对统治地位。
- 满汉缺额不均:中央政府的官职,满人所占的缺额远多于汉人。尤其在六部等核心部门,满缺司员数量是汉缺的三倍以上,而理藩院等要害部门则完全不任用汉人。
- 同途不同归:汉人即使通过科举,也多被授予主事、翰林等清贫或无实权的职位,升迁困难。而满人则无论出身,均可“资兼文武,位裁将相”。汉人必须经翰林出身才能拜相,而满人则无此限制。
邹容这一番话,真描出了清代部族政权之实相。……试问汉唐宋明历代的选举与考试,是否也在刘姓政权李姓政权等之余沥下,许这辈选举与考试的合格人酌量分尝其一杯羹的呢?
愚民与羁縻
清代统治者利用科举,其目的有二:
- 虚縻汉人:通过科举给予汉族知识分子一定的官职和名誉,以此作为一种“甜头”,消磨其反抗意志,即“设法虚縻之,戢其异心”。
- 分化士人:多设主考、学政等教育类官职,让汉人中的无用之人去管理无用之事,使其沉溺于功名利禄,从而分化汉族知识分子群体。
这种将开放性的选才制度变为服务于部族私利的统治工具,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清代政治最黑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