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账籍制度
唐代的账籍制度是其赋役制度租庸调制得以施行的行政基础。这是一套极其完密的户口与丁口登记系统,其设计的严谨性反映了唐初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而其最终的废弛也直接导致了租庸调制的崩溃。
依照历史来讲,租庸调制之所以能推行,全要靠账籍之整顿。唐初的人口册是极完密的。
账与籍的构成
该制度由“籍”和“账”两部分组成:
- 籍(户籍册):以“户”为单位,记录家庭人口、财产等信息,并按经济情况分为九等。户籍是征收“租”和“调”的依据。唐制规定“三岁一造籍”,即每三年重新编造一次。
- 账(壮丁册):以“丁”(成年男子)为单位,记录丁男信息,是征发“庸”(力役)的依据。唐制规定“每岁一造账”,即每年更新一次。
当时的户口册就叫籍,全国户口按照经济情况分列九等。……账则是壮丁册子,在今年即预定明年课役的数目,这是庸的根据。
制度的维持与崩溃
账籍制度的维持需要极高的行政成本和持续的敬业精神。政府需要定期对全国人口、户口变动、田地授还等信息进行调查、登记、校对,并要求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存留多份旧账籍以备核查。
这一工作相当麻烦。户口有异动,田亩有还授……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普遍经常地调查登记改动校对,丝毫不能有疏忽与模糊。这须具有一种精神力量来维持,否则很不容易历久不衰。
随着唐代进入长期的和平与繁荣,维持这套复杂系统的精神力量逐渐松懈,官吏玩忽职守、地方豪强舞弊等现象丛生,导致账籍记录严重失实。当作为基础的户口登记错乱后,建立于其上的租庸调制便无法继续推行,最终只能被两税制所取代。
况且唐代很快便走上了太平治安富足强盛的光明时代,那是人不免感到小小漏洞是无关大体的。……这些偷懒马虎是难免的。然而这些便是此后租庸调制失败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