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赋税制度
明代的赋税制度在制度设计上并无太多超越前代的创举,但其以“黄册”和“鱼鳞册”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以及后期推行的“一条鞭法”改革,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册与鱼鳞册
为保证赋役的征收,明代建立了两种核心的登记册籍:
-
黄册:以“户”为单位的人口登记册,每十年更新一次。册中详尽记录各户的人丁、田产变动情况,其初衷带有抑制土地兼并的用意。
黄册以户为主……此项造册制度,一看像麻烦,其实在当时,本兼有限民名田之义。好使兼并之风,不易随便滋长。
-
鱼鳞册:以“土地”为单位的田亩登记册,将田地按地块(丘)挨次排列,形如鱼鳞,故名。册中标注田地归属、地力好坏等信息。此制度的设计,使得“人户纵然流动,田地则一定不移”,为征税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黄册以户为主,鱼鳞册以土田为主……当时人称为以田为母,以人为子,子依于母,亲切可据。
然而,这两项制度与唐代账籍一样,都因日久弊生,民间通过“飞洒诡寄”等手段作弊,导致册籍记录与实际情况脱节,最终趋于混乱和废弃。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后期最重要的赋税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将各种名目繁杂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统一按田亩面积征收白银。这一改革大大简化了税收手续,但因各地情况不同,推行中也遇到了巨大阻力,并未能完全贯彻始终。
所谓一条鞭,是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人田赋项下,计亩征银,以求手续之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