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经济制度

唐代的经济制度,尤其是在田赋方面,以租庸调制为核心,其设计思想与汉代有显著不同,更侧重于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制度核心:为民制产

唐代经济政策的主要精神,在于“为民制产”,即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从而能够安居乐业并履行对国家的义务。这与汉代侧重于“节制资本”、防止上层过富的思路形成了对比。

唐代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租庸调制的最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是侧重在为民制产。

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唐代经济制度的基石,它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将赋税与人民的田地、人身和家庭状况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逻辑清晰且负担相对较轻的税收体系。这一制度的顺利运行,高度依赖于一套完备的户口账籍制度

然而,这一理想化的制度最终因人事的松懈和账籍的混乱而崩溃,被两税制所取代,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一次重大转折。

唐代的租庸调制,可说结束了古代井田均田一脉相传的经济传统,而两税制则开浚了此后自由经济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