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 资本论第三册
  - 历史与社会

通货原理是一种错误的货币理论,它主张银行券的发行量应严格地由银行持有的金属货币(黄金)的储量来决定,以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

这种对私人资本的扬弃,是向更高级生产方式过渡的起点。

资本的这种过剩是由引起相对过剩人口的同一些情况产生的,因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补充现象,虽然二者处在对立的两极上:一方面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失业的工人人口。

展开阐述

通货原理是19世纪英国通货学派的核心观点,它混淆了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错误地将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银行券的滥发。

  1. 核心观点:通货原理的支持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纸币流通量应该与该国所拥有的贵金属(黄金)储备量完全相等。他们相信,只有这样,纸币才能稳定地代表黄金,防止因纸币超发而导致的物价上涨和投机,从而避免经济危机。

  2. 马克思的批判:马克思对通货原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混淆货币职能:该理论没有区分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支付手段资本的货币。国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与银行的黄金储备没有直接关系。而在信用制度下,大量交易是通过票据转让和银行结算完成的,根本不需要现实货币。
    • 颠倒因果关系:通货原理将物价上涨和危机归因于银行券的超发,但马克思指出,真实的过程恰恰相反。通常是生产和投机高涨导致了对信贷和流通手段的需求增加,从而引起银行券发行量的扩大和物价上涨。危机爆发时,不是因为流通的货币太多,而是因为信用收缩,资本短缺,对货币的需求反而急剧增加。
    • 实践的失败:基于通货原理制定的044-历史与社会-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不仅没能阻止危机的爆发(如1847年和1857年的危机),反而在危机期间因其僵硬的规定而加剧了金融恐慌,最终不得不由政府出面暂停该法令。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