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 资本论第三册
- 规律与趋势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将各自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平均利润率的过程。
但是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使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
展开阐述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规律作用方式发生转化的关键环节。
-
前提:利润率平均化的前提是,在不同生产部门,由于005-核心概念-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等量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不同,从而导致各个部门的003-核心概念-利润率 изначально是千差万别的。
-
机制:平均化过程是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实现的。
- 资本具有无限追求更高利润的本性。资本会自发地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出,投入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 资本的流入会使高利润率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供给增加,导致009-核心概念-市场价格下降,从而使其利润率回落。
- 相反,资本的流出会使低利润率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小,供给减少,导致市场价格上升,从而使其利润率回升。
- 这种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不断流动,最终会使各部门的利润率都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即一般利润率或平均利润率。
-
结果:
- 形成平均利润:一旦形成了一般利润率,所有资本,无论其有机构成如何,都会按照其规模大小,从社会总剩余价值中分得一份与其规模相称的利润,即006-核心概念-平均利润。
-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不再按照其价值出售,而是按照其007-核心概念-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出售。这是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转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