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在商品生产中,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被错误地反映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从而使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展开阐述
商品的神秘性并非来源于其概念-使用价值或概念-价值的内容,而是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者是作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进行劳动的,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能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来实现。
-
关系的物化:由于交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物(商品)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们自己的社会关系,在他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
-
劳动的社会属性的物化:不同种私人劳动的相等这种社会性质,被反映为这些在物质上不同的物(劳动产品)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属性。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
-
宗教世界的比喻:马克思将此比作宗教世界。在宗教世界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这种拜物教性质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真实剥削关系,使价值、货币、资本等社会关系看起来像是物本身固有的自然属性。只有当社会生产过程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时,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商品的神秘面纱才会被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