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是表达式所蕴含的思想或呈现方式,而指称是该表达式在现实世界中所对应的具体对象或真值。
我们发现,对于一个专名(或语词、记号、记号组合、表达式)来说,除了它所指称的、可以称之为它的指称的东西而外,还有一个东西应该加以区别,这就是这个记号的意义,其中包含着指称的方式。
“晨星”和“昏星”的指称是同一的,但它们的意义却不是同一的。
一个句子的指称就是它的真值。
展开阐述
“意义”(Sense, Sinn)与“指称”(Reference, Bedeutung)的区分是由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提出的,是分析哲学和现代语言哲学的奠基性概念。它旨在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两个指称相同的表达式为何会有不同的认知价值?
形成背景
弗雷格在研究等式时遇到了难题。像 a = a
这样的等式是先验为真的,不提供新知识。但像 a = b
这样的等式(例如“晨星 = 昏星”)却可以表达一个重大的经验发现。如果专名的功能仅仅是“指称”某个对象,那么这两个等式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事实。为了解释这种认知价值的差异,弗雷格引入了“意义”这一中间层。
核心内涵
- 指称 (Reference / Bedeutung):一个表达式在世界上所指向或对应的那个实体。例如,专名“亚里士多德”的指称是那个生于公元前384年的希腊哲学家本人。对于一个完整的句子,弗雷格认为其指称是它的“真值”(Truth-Value),即“真”或“假”。
- 意义 (Sense / Sinn):指称被“呈现的方式”(mode of presentation)。它是我们把握指称所通过的认知内容。例如,“晨星”和“昏星”有同一个指称(金星),但它们的意义不同。“晨星”的意义是“早晨出现在东方的明亮星体”,而“昏星”的意义是“傍晚出现在西方的明亮星体”。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不同,使得“晨星是昏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天文学知识。
- 思想 (Thought):对于一个完整的句子,其意义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Thought)。这个思想是客观的、可被多人共享的,并且它具有真值承载者的角色。
深远影响
- 解决了同一性难题:成功解释了为什么指称相同的表达式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价值。
- 奠定了现代语义学的基础:意义/指称的区分成为了后来语言哲学讨论语义问题的标准框架,深刻影响了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
- 句子的真值理论:提出句子的指称是其真值,这一观点对于逻辑语义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使得逻辑演算可以被看作是对真值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