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性原则指的是语言符号的施指(音响形象)与所指(概念)之间的联结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不存在自然的、内在的或必然的联系。
联结施指和所指的纽带是任意的。
所谓符号的任意性,是说施指和任何实在之间都没有自然的联系。
任何社团都可以同样地用任何不同的东西来表示一个所指;事实上,任何一种观念的各种不同语言中的代表,就提供了这种任意性的证明。
展开阐述
“任意性原则”(Principle of Arbitrariness)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第一原则,也是其最具革命性的论断之一。它彻底颠覆了语言是模仿现实或与现实有天然联系的传统观念。
核心内涵
- 非必然性:选择任何一个“施指”(如单词的声音)来代表一个“所指”(概念)都是没有逻辑或自然原因的。例如,用
b-o-x
的声音序列来表示“盒子”这个概念,这在英语社群中是共识,但这个声音本身与“盒子”的概念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法语用boîte
,德语用Kasten
,这本身就证明了其任意性。 - 约定俗成: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社会约定或共识(convention)。一旦某个符号被一个语言社群接受,个体就不能随意更改它。任意性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指其源头上没有自然基础。
- 例外情况:索绪尔也承认存在“相对任意”的情况。例如,一些拟声词(如“猫叫”的“喵”)似乎有一定的自然联系,但这在语言系统中是边缘性的。此外,派生词(如“二十”)的任意性程度较低,因为它建立在“二”和“十”的基础上。
深远影响
- 语言的自主性:该原则将语言确立为一个自足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语言的价值和意义主要由其内部的差异关系决定,而不是由其与外部世界的对应关系决定。例如,“羊”的价值在于它区别于“牛”、“马”等。
- 语言的可变与不变:任意性解释了语言为什么会随时间而变化(因为联结没有必然性,所以可能改变),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一时刻语言是相对稳定的(因为需要社会共识,个体无法随意改变)。
- 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切割和组织世界,这正是因为符号的任意性。世界并非预先划分为一个个等待命名的实体,而是语言系统主动地建构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