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使用论由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它主张一个语词或语句的意义不在于它指称什么或代表什么观念,而在于它在具体的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中的实际用法。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 无论语词还是语句, 其功能都不在于指称外部的对象和事实, 而是在于编织在生活场景中起作用。

理解一个表达式就是理解它在各种语境中发挥何种作用, 根本不存在着由意义或命题之类组成的神秘的第三领域, 意义、命题等等都必须在其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得到理解。

“不要问意义, 要问使用。“这条思路, 被人称作意义的使用理论[use theory], 虽然维特根斯坦本人明确否认自己提出了任何一种意义理论。

展开阐述

意义的使用论(Use Theory of Meaning)是20世纪哲学中“语言转向”之后最重要的意义理论之一,它彻底颠覆了从023-核心理论-意义的指称论024-核心理论-意义的观念论的传统思路,将意义的根基从“指称”或“观念”转向了“使用”。这一理论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紧密相连。

核心思想

维特根斯坦用一句名言概括了其核心:“不要问意义,要问使用(Don’t ask for the meaning, ask for the use)。” 他认为,过去哲学家们试图为“意义”寻找一个本质性的定义(如一个对象、一个观念),这本身就走入了歧途。语词更像工具箱里的工具(锤子、螺丝刀、尺子),它们的“意义”就在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和用法,而不在于它们都对应着某个单一的东西。

关键概念

  1. 014-核心概念-语言游戏 (Language-game):维特根斯坦将语言的使用方式比作“游戏”。每种用法,如下命令、描述物体、报告事件、开玩笑等,都是一个独立的语言游戏。每个游戏都有其自身的规则、目的和语境。一个词在一个游戏中的用法,就是它在这个游戏中的意义。
  2. 生活形式 (Form of Life):语言游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在人类的活动、习俗、文化和本能反应之中,维特根斯坦将这个更广阔的背景称为“生活形式”。语言是我们生活实践的一部分,脱离了具体的生活形式,语言游戏就无法进行,语词也就失去了意义。
  3. 家族相似 (Family Resemblance):同一语词在不同语言游戏中的用法之间,可能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本质核心,而是像一个家族的成员那样,通过一系列相互交织、重叠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例如,“游戏”这个词本身,就无法用一个单一的定义来概括所有的游戏(棋类、球类、牌类、儿童游戏等)。

对传统理论的颠覆

  • 反对本质主义:使用论放弃了为“意义”寻找一个普遍本质的企图,转向对多样化、具体化的语言用法的描述。
  • 反心理主义:意义不在于头脑中私人的、内在的心理过程,而在于公共的、可观察的社会行为和规则遵循中。
  • 意义的公共性:因为用法和规则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所以意义必然是公共的。这构成了维特根斯坦反对“013-核心概念-私有语言”论证的基础。

理论地位

意义的使用论是021-核心流派-日常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石,并对整个当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将哲学的任务从构建理论转变为一种“治疗”,即通过澄清语言的用法来消解因误解语言而产生的哲学困惑。尽管维特根斯坦本人否认自己提出了任何“理论”,但“意义即使用”的洞见已成为语言哲学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里程碑。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