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语言学派是与逻辑语言学派相对的一个哲学流派,它反对高度形式化的逻辑分析,主张回到对自然语言的日常用法的分析来解决哲学问题。
摩尔虽然也学习了一点数学和逻辑,但他坚持采用日常语言分析的方法。
日常语言学派可以看做是对逻辑语言学派高度形式化的一种反动,从尽可能”上行”到逻辑层面退回到自然语言的分析。
后期维特根斯坦也可以归入这一学派,甚至可以看做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确,日常语言学派哲学家中多数都深受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展开阐述
日常语言学派是20世纪中期在英国兴起的一股重要哲学思潮,尤其以牛津大学为中心。它构成了对当时以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主义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拨。
形成背景
该学派的出现,源于对逻辑分析方法局限性的反思。逻辑主义者倾向于认为日常语言充满了模糊性和歧义,并试图建立一种逻辑上完美的“理想语言”来克服这些缺陷。日常语言学派则认为,这种做法脱离了语言产生的真实土壤,哲学问题并非源于日常语言的缺陷,而是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用和误解。
核心主张
- 回到日常语言:他们主张哲学的任务不是改造语言,而是描述和澄清语言的实际用法。他们相信,日常语言在其自身的使用情境中是完全清晰和有效的。
- 语境的重要性: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不能脱离其具体的使用语境来谈论。哲学的混乱往往来自于将一个词从其正常“家园”中抽离出来,在形而上学的真空中进行讨论。
- 区分用法差异:该学派的哲学家以其对语言用法的精微辨析而著称。他们认为,许多哲学难题,如“真理”、“知识”、“自由意志”等,都可以通过仔细考察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用法而得到消解。
代表人物
- 后期维特根斯坦:被视为该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先驱和精神领袖,其“意义即使用”和“语言游戏”等观念是该学派的理论基石。
- 吉尔伯特·莱尔 (Gilbert Ryle):在《心的概念》中通过分析“心智”语词的用法,批判了笛卡尔的“机器中的幽灵”式心物二元论。
- J. L. 奥斯汀 (J. L. Austin):以其对言语行为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区分了语言的“述事功能”(constative)和“行事功能”(performative)。
- 彼得·斯特劳森 (Peter Strawson):试图调和日常语言分析与形式逻辑,并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出了著名批评。
影响与衰落
日常语言学派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顶峰,深刻地改变了英美哲学的面貌。然而,自60年代起,随着奥斯汀等核心人物的去世,以及以蒯因、戴维森为代表的新一轮逻辑主义和科学主义哲学的兴起,该学派逐渐式微。尽管如此,它所倡导的对语言细节和语境的敏感性,至今仍是分析哲学的重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