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指称论主张,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称的外部对象或实体。

意义的指称论主张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的对象,例如”张三”指那个叫做”张三”的人,“莫邪”指那把叫做”莫邪”的宝剑,那个人和那把宝剑分别是”张三”和”莫邪”的意义。

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和语言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指称论认为语词的意义即是语词的指称,这样不仅对意义问题有了个交待,而且建立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

指称论不只是一种哲学理论,常识对语词意义问题进行反省时也最容易走向指称论,甚至英文词meaning的字典解释也常有一条是”所指之物”。

展开阐述

意义的指称论(Referential Theory of Meaning),又被莱尔嘲讽为“菲多”-菲多理论,是一种朴素而直观的意义理论。它将语言看作一套标签系统,其中每个有意义的语词(主要是名称)都对应着现实世界中的某个具体事物,而这个事物就是该语词的意义。

核心思想

该理论的基础是一种“命名”观:语言的功能就是为世界上的事物命名。当我们问一个词的意义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问这个词指向什么。例如,“月亮”这个词的意义就是天空中那颗环绕地球旋转的星球实体。

代表人物与发展

  • 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描述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指称论的早期朴素表达。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被认为是第一个系统发展指称论的哲学家。他认为绝大多数词都是名称,其意义就是它们所指称的东西。不过,为了解决理论困难,他也区分了词的“指称意义”(denotation)和“蕴含意义”(connotation)。
  • 早期罗素与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原子主义阶段,他们都曾在不同程度上持有指称论的观点,认为语言最终必须落脚于与简单对象(逻辑原子)的直接指称关系上。

面临的挑战与诘难

尽管指称论很符合直觉,但它很快就暴露出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困难:

  1. 不存在的对象:像“麒麟”、“孙悟空”这样的词语显然是有意义的,但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指称对象。如果意义就是指称,那么这些词语就应该没有意义,这显然是荒谬的。
  2. 非指称性词语:大量的词语,如“并且”、“或者”、“也许”、“很”等虚词和副词,根本不指称任何对象,但它们在语言中至关重要。
  3. 意义不等同于指称物:正如弗雷格所指出的,“启明星”和“长庚星”指称同一个对象(金星),但它们的意义显然不同,因为一个是早晨出现,一个是傍晚出现。
  4. 抽象概念:像“正义”、“勇敢”、“智慧”这类抽象名词,我们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具体的实体与之对应。

理论地位

由于上述困难,意义的指称论在现代语言哲学中基本上已被抛弃。然而,它作为一个基础性的“错误范例”,激发了哲学家们(如弗雷格、后期维特根斯坦等)提出更精细、更复杂的意义理论。对指称论的批判,成为了推动20世纪语言哲学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