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观念论主张,一个语词的意义并非其指称的外部实体,而是它在人头脑中所唤起的观念、意象或思想。

意义的观念论或意象论[ideational theory]主张一个语词的意义是它所代表的观念或意象。

洛克谈到”语词的意义”时说:“语词无非是代表其使用者头脑里的观念……他用自己的一些观念来向自己表现别人的观念时,即使他愿意给这些观念以别人通常(为别人自己的观念)所用的那些名字,他其实仍然在为自己的观念命名。”

无论主观观念论、客观观念论还是联想论,都可以看做指称论的一种变体,都立足于语词对语词之外某种东西的符合。

展开阐述

意义的观念论(Ideational Theory of Meaning),又称意象论,是针对023-核心理论-意义的指称论困难的一种修正。它不再将语词的意义直接等同于外部世界的实体,而是将其定位在人的心灵或意识领域,认为语词的意义是它所代表或唤起的观念(Idea)或意象(Image)。

核心思想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说话者将头脑中的观念与特定的声音(语词)联系起来,听话者听到这个声音,就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观念,从而实现沟通。因此,这个居于中间地位的“观念”就是语词的意义。

主要形式

  1. 主观观念论:这是最经典的形式,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他认为,语词是我自己头脑中观念的标记。每个人用语词命名的都是自己的观念。这种理论的直接后果是,意义变成了高度私人的东西。
  2. 客观观念论:为了克服主观观念论的困难,弗雷格等人提出了类似“客观观念”的看法。弗雷格认为,除了主观的、因人而异的意象之外,还存在一个客观的、可供多人共享的“思想库藏”(即他的“第三领域”)。语词的意义(Sinn)就是这种客观的思想,而非私人的心理图像。
  3. 联想论:作为观念论的一种变体,联想论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听到这个词时所联想到的东西。

面临的挑战与诘难

尽管观念论似乎能解释“麒麟”这类没有外部指称的词何以有意义(因为它对应一个观念),但它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意义的公共性问题:如果意义是主观观念,那么我们如何保证两个人谈论“三角形”时,头脑中的观念是同一个?如果观念不同,意义就不同,有效的交流似乎变得不可能。这是对主观观念论最致命的批评。
  2. 与现实的关系更隔一层:观念论虽然避开了直接指称的难题,但问题并未解决。我们仍然需要追问:我们头脑中的“马”的观念,又是如何与现实中的马联系起来的?它只是把“语词-实体”的问题,变成了更复杂的“语词-观念-实体”的问题。
  3. 观念的必要性:蒯因等哲学家尖锐地批评道,在语言研究中,“观念”是一个多余且无用的假设。我们能观察到的是语词和人们在具体情境下的行为,而“观念”这个黑箱是无法被观察和验证的,语言完全可以绕过它来运作。

理论地位

与指称论一样,观念论也被现代语言哲学普遍视为一种不成功的意义理论。对它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心理主义”和“私有语言”的批判,促使哲学家们将目光从内在的心理过程转向外在的、公共的语言使用和生活形式。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