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因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对分析-综合区分的批判和对翻译的不确定性的论证,彻底重塑了分析哲学的版图。
我们的信念织成一张大网,其边缘触及经验。而逻辑和数学的真理,则处在这张大网的中心。
任何一个陈述都可以被认为是真的,只要我们在系统的其他地方做出足够剧烈的调整。
知道是什么,就是要知道如何将一个词翻译成我们自己的语言。
展开阐述
威拉德·冯·奥曼·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是逻辑实证主义最重要的批判者,他的哲学标志着分析哲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语言分析转向了更具整体性和自然主义色彩的进路。
核心理论
- 批判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Two Dogmas of Empiricism)这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中,蒯因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核心信条发起了毁灭性攻击:
- 分析-综合区分:他论证,我们无法在不循环定义“分析性”、“同义性”和“必然性”等概念的情况下,为“分析命题”(仅凭意义为真)和“综合命题”(凭经验事实为真)之间划出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这条界限是经验主义者一个未经审视的“形而上学的信条”。
- 还原论:他也否定了每个有意义的陈述都能被翻译成关于直接经验的陈述的“还原论”教条。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 整体论(Holism):与原子论的观点相反,蒯因主张,我们信念系统的整体,而不仅仅是单个陈述,才是意义和经验检验的基本单位。“我们的陈述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经验的裁决”。这被比喻为一个“信念之网”(web of belief),其中逻辑和数学规律处于核心,而具体的经验观察处于边缘。原则上,为了适应新的经验,网中的任何部分(包括逻辑规律)都可以被修正。
- 翻译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蒯因设计了一个“彻底翻译”的思想实验。他论证,当一个语言学家翻译一种全新的、无历史关联的语言时,他可以构建出多套彼此不相容、但都与所有可能的行为证据(本地人对刺激的反应)相符的翻译手册。在这些手册之间,没有“事实真相”可言。例如,土著人说“Gavagai”时,既可以翻译成“兔子”,也可以翻译成“未分离的兔子部分”或“兔子性呈现”。
- 自然化的认识论(Naturalized Epistemology):蒯因认为,传统的认识论试图为科学寻找一个独立于科学本身的哲学基础,这项工程已经失败。因此,认识论应该“自然化”,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是如何从有限的感觉输入,建构起关于世界的宏伟理论的。
深远影响
蒯因的哲学深刻地改变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走向。他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其整体论和自然主义思想启发了包括戴维森、普特南在内的众多后辈哲学家,并持续引发着关于语言、心灵和实在的激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