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第二十七章 隐喻如何揭示客观主义神话的局限性
本章的核心观点是,隐喻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客观主义神话的有力驳斥。对隐喻,尤其是常规隐喻的深入分析,暴露出客观主义哲学的根基——即世界由具有内在属性的客观物体构成——是站不住脚的。
客观主义对常规隐喻的解释及其困境
面对本书揭示的大量常规隐喻(如隐喻-想法是食物中的“消化”),客观主义者只有两种解释策略,但这两种策略都使其陷入困境:
-
弱同音异义/抽象论/死隐喻策略:
- 主张: 认为“消化”有两个独立的字面意义(消化食物的
消化₁
和理解思想的消化₂
)。这种多义性源于一个“已死”的古老隐喻,而这个隐喻当初是基于食物和思想之间的客观相似性。 - 困境: 这个解释依赖于一个核心前提——相似性是基于客观的、内在的属性。然而,作者在前几章已经论证,我们所感知的相似性,恰恰是其他更基础的隐喻(如思想是物体、头脑是容器)所创造出来的。这些基础隐喻源于我们的互动属性(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而非事物的内在属性。
承认互动属性就与客观哲学的基本前提不一致,这就等于放弃了客观主义的神话。
- 主张: 认为“消化”有两个独立的字面意义(消化食物的
-
强同音异义策略(“这不是我们的事”):
- 主张: 彻底放弃解释,认为
消化₁
和消化₂
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词,其系统性关联纯属巧合。他们声称,解释这种系统性、相似性或人类理解,超出了客观主义哲学(或语言学)的范围,是心理学家或其他人的事。 - 困境: 这种“甩锅”式的回应,实际上是承认了客观主义理论在解释人类语言、概念和理解方面的无能为力。它将自身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一个狭隘的、与人类现实脱节的纯形式领域。
客观主义者的这种答复归结为是他们对“绝对真理”和“客观意义”的根本关切的重申,完全独立于任何与人类机能和理解相关的事物。
- 主张: 彻底放弃解释,认为
客观主义模型 vs. 客观主义哲学
作者进一步区分了客观主义模型(Objectivist Models)和客观主义哲学(Objectivist Philosophy)。
- 客观主义哲学: 是一种错误的信念,认为存在一个完全、精确地与真实世界相符的客观主义模型。
- 客观主义模型: 是一种形式化的、内部一致的系统(如经典数学、逻辑学)。它本身并非错误,而是一种有用的工具。
人们(包括科学家)之所以倾向于使用客观主义模型(即一套一致的隐喻)来思考,是因为这能带来连贯性,使我们能推导出不相矛盾的期望和行动指南。
具有一致的世界观,对你该做的事情有一套清晰的期望、没有矛盾,这是令人欣慰的,非常令人欣慰。
然而,将这种模型的便利性误认为它就是对现实的精确反映,是危险的。因为任何单一、一致的隐喻集合,都必然会隐藏现实的无限多方面。我们日常的成功运作,恰恰需要我们能在不同、甚至不一致的隐喻之间灵活转换。
在人类科学中形式客观主义模型研究的明显作用是:_在某种程度上,_它们可以使我们理解人们如何依据一套一致的隐喻来进行推论和运作的能力。 … 形式研究面临的限制似乎是在概念系统的经验基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