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知是通过语言、文字、传统等社会性媒介从他人那里间接获得的知识,它构成了我们知识体系的主体,但需要通过个人理知进行审慎的检验。
我们绝大部分的知识,都不是来自亲知(自己感知和思考得来的知识),而是来自闻知。
闻知是理知能力的社会化和历史性延伸。它使我们能够超越个人有限的经验,进入人类共享的知识殿堂。
对待闻知的正确态度是:不能盲从,也不能虚无。要以自己的理知为最终的判断标准,对其进行审问。
展开阐述
“闻知”是与“亲知”(通过个人直接的004-核心概念-感知和005-核心概念-理知获得的知识)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所有非第一手的、通过中介获得的知识。我们关于历史、科学、地理以及大部分社会常识的了解,都属于闻知的范畴。
核心特征
-
间接性 (Indirectness):闻知不是我们自己经验的产物,而是他人经验和思考的结晶。它总是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符号系统作为中介来传递。
-
社会性 (Sociality):闻知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是个体赖以成长的知识土壤。教育的核心过程,就是将一个社会长期积累的闻知系统地传递给下一代。它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连接到一个无限的历史和知识共同体中。
-
权威性与可疑性并存 (Authoritative and Questionable):作为人类知识的结晶,闻知(如科学理论、历史记载)带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是我们思考的起点。但同时,由于传递过程中的歪曲、误解或有意欺骗,闻知也可能包含大量错误和偏见。
如何对待闻知
- 起点而非终点:我们必须从闻知开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彻底怀疑和抛弃一切闻知,将导致无知和极端的天真。
- 批判性接受:对闻知不能全盘盲从。成熟的认知者,会运用自己的005-核心概念-理知能力,对获得的闻知进行分析、质疑和检验。他会追问:信息来源是谁?有何证据?逻辑是否自洽?
- 与亲知结合:闻知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理论框架,而亲知(个人的感知和体验)则是检验和深化闻知的试金石。例如,我们可以从书本上“闻知”植物学的知识,但只有通过亲身“感知”一朵花的绽放,这个知识才变得鲜活和切身。真正的理解,是在闻知与亲知的持续互动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