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村村民陈同年因土地被村里出让修建公路而未获分文补偿,从而引发的与村、镇两级的长期纠纷。

2004年年初,大陈村五组村民陈同年开始为他家土地的事上访。事情缘于2002年,当时,村里为了改善交通,将湾里一条泥巴小路修成公路,占压了陈同年和他哥哥家的部分土地,陈同年认为,土地被占,应该获得补偿,但一直未果。

到了2004年,当陈同年听说政府对京珠高速公路的土地占压有补偿,而且补偿标准还不低时,他就认为村里和镇里欺骗了他,于是开始上访。

事情一直拖到2005年,其间,陈同年因为上访告状,不仅误了农时,荒了田地,而且也花了不少钱,但他仍然没有放弃。

展开阐述

背景

2002年,023-地点-大陈村为改善交通,修建了一条公路,占用了村民019-人物-陈同年及其哥哥的部分土地。当时村里承诺给予补偿,但一直没有兑现。2004年,陈同年了解到京珠高速公路征地的补偿标准后,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开始就补偿问题持续上访。

过程

陈同年的上访之路漫长而艰难。他先后找到了镇信访办、区信访办,甚至到市里上访。镇、村两级对此事的处理态度是,承认占地事实,但认为修路是湾里的公益事业,所有人都受益,不应给予补偿。

  • 镇政府的态度:镇信访办主任浩明认为,村里修路占地,不同于国家征地,本就不该补偿。镇领导也认为陈同年“思想不通”,不愿轻易满足其要求。
  • 村里的态度:村干部认为修路是集体决定,且陈同年自己也签了字,现在反悔是无理取闹。他们担心一旦补偿陈同年,会引发其他村民的连锁反应。
  • 陈同年的坚持:陈同年则认为,土地是自己的,被占用就应该获得补偿,这是天经地义的。他持续上访,甚至找到了作者本人,希望通过外界力量解决问题。

结果

由于双方立场坚定,互不让步,此事陷入僵局。直到作者离开小镇,陈同年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他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田地荒芜,生活陷入困窘,但依然没有放弃。这一事件反映了在047-事件-土地开发与征用过程中,普通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和体制性障碍。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