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为不可胜”是《孙子兵法》在012-篇章-形篇中提出的核心防御思想和基本作战前提,强调在寻求战胜敌人之前,首先要通过加强自身实力、做好周密部署,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内涵阐述
孙子认为,高明的将领指导战争,遵循一个清晰的逻辑次序:
- 先为不可胜:首先致力于自身建设,修明政治,巩固国防,训练士卒,完善法度,使自己的实力强大到敌人无法战胜。这是主动和可控的,其关键在于自己(“不可胜在己”)。
- 以待敌之可胜:在确保自己不会失败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和寻找敌人可以被我方战胜的时机。这种时机通常源于敌人的失误或暴露出的弱点,其出现与否取决于敌人(“可胜在敌”)。
战略意义
这一思想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先守后攻、以我为主的战略原则。它要求将帅立足于自身,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防御与进攻:当敌无隙可乘时,我方就凭借强大的“形”进行坚固的防守(“不可胜者,守也”);当敌人暴露出可乘之机时,我方则立即转入进攻(“可胜者,攻也”)。
- 立于不败之地:善战者通过“先为不可胜”,确保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敏锐地抓住任何“敌之败”的机会,从而夺取胜利。
这一原则是孙子务实、稳健的军事思想的体现,是040-军事思想-知彼知己在战略部署上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