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孙子兵法》009-篇章-计篇中提出的“五事”之一,指战争所处的自然气候和时间季节等客观天时条件。

二曰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地孰得?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内涵阐述

孙子所说的“天”,并非指代鬼神或天命等超自然力量,而是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客观自然条件。他将其具体解释为“阴阳、寒暑、时制也”,即昼夜、晴雨、寒暑、四季更替等一系列与时间和气候相关的因素。

地位与作用

  1. 028-核心概念-庙算要素:在战前规划时,“天地孰得”是将帅必须比较计算的重要方面,是判断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实际应用020-篇章-火攻篇中对“天”的应用有最具体的体现。孙子指出,实施火攻必须等待“天之燥也”的干燥天气,以及“月在箕、壁、翼、轸”等容易起风的日子。这表明孙子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而非祈求鬼神。
  3. 胜利的保障:在018-篇章-地形篇的结尾,孙子将“知天”与“知地”、“知彼”、“知己”并列,提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认为全面掌握天时、地利和敌我情况,是取得无穷胜利的根本保障。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