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是其核心革命纲领之一,该思想深受亨利·乔治学说影响,其最为响亮的中国式概括是“土地涨价要归公”,旨在解决土地垄断与社会不公问题,但其在实践中面临着难以精确区分公共与私人贡献的巨大挑战。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应该受到乔治学说很深的影响。
作为中华民国之国父,孙中山不但以“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且认定在土改之后还要一以贯之地限制土地自由买卖。
他对乔治之说做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式概括——“土地涨价要归公”。
展开阐述
作者在书中将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作为探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的一个重要历史和理论参照。
思想渊源与核心主张
孙中山先生的土地思想并非孤立的创见,而是受到了19世纪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深刻影响。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两点:
- 平均地权:作为其革命纲领的核心,旨在打破土地被少数人占有和垄断的局面。
- 土地涨价要归公:这是对“平均地权”思想最通俗、也最核心的政策阐述。其基本逻辑是,土地的价值上涨,特别是因社会整体进步和公共设施投资(如修建道路、学校等)而带来的增值部分,其性质属于社会公共财富,理应通过税收等方式收归公共所有,而不应由地主个人独享暴利。
实践的难题:“知易行难”
尽管“土地涨价要归公”的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吸引力,但作者指出,孙中山先生本人并无机会将其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在现实操作中面临着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如何区分公共贡献与私人贡献?
土地的增值,并非完全来自公共投资。土地所有者自身的投资、开发和经济活动,同样会促进土地价值的提升。如果强制性地将所有“涨价”都“归公”,就会严重打击私人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经济停滞。作者以二战后英国的失败尝试为例,说明了这种模式的不可行性。因此,尽管这是一个振聋发聩的革命口号,但终究“知易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