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权是通过合法的登记和颁证程序,将模糊的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等资产的产权,清晰地界定给具体的权利主体(主要是农户),为产权的保护和市场化流转提供基础。

看明白了,产改的风险源于名义上公有的资源,实际的权利边界从来不明。

清楚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在全市范围内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全部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并在全面确权的基础上,推动农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农村房屋产权的规范流转。

展开阐述

“确权”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一步。它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因产权边界模糊而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农民权益受损以及社会冲突频发等问题。

为何要确权?

中国的农村土地在名义上属于“集体所有”,但这个“集体”的边界非常模糊,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1. 权利主体不清:土地的所有权究竟属于村民小组(生产队)、行政村,还是包含了未来新增人口的动态集体?这在实践中极易引发纠纷,尤其是在征地补偿分配等环节,常常导致“血战到底”的困境。
  2. “政社合一”的长尾巴:在许多村庄,村委会等行政组织与集体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混杂,公共权力可以随意干预财产权利,例如以“村民民主”的名义,不定期地重新调整农户的承包地,使得“长久不变”的承包权形同虚设。
  3. 市场交易的前提:没有清晰、稳定、受法律保护的产权界定,土地就无法作为资产顺利进入市场进行流转、抵押和交易。任何市场化改革都将是无源之水。

确权确什么?

确权的核心是将产权**“确实权”而非“确虚权”**,意味着:

  • 确到户:将权利的最终落脚点明确到每一个农户家庭,使其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凭证,而不仅仅是承认一个抽象的集体权利。
  • 明晰边界:通过实地丈量和登记,将每一块土地、每一处房屋的边界、面积、用途都清晰地记录下来,做到名实相符。
  • 赋予完整的权利束:不仅要确认使用权,更要确认和保障其衍生的收益权和转让权,为**013-核心概念-还权赋能**奠定基础。

确权之难

确权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因为它需要厘清历史旧账,触动既有利益格局。例如,如何处理“产量亩”和实际测量面积的差异,如何对待新增人口的土地诉求,如何界定外来移民的权利等,都需要通过复杂的村庄内部博弈和基层治理创新才能解决,如成都兰田村的案例所示。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