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密度是指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经济活动(如GDP、财富、生产)的集聚程度,它是驱动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其重要性甚于单纯的人口密度。

这正是“城市化”本来的含义。讲过了,城市总以人口密度来定义。至于人们为什么喜欢——不喜欢也一样——向城市聚集,上文提供了理解的线索,这就是经济聚集甚于人口聚集。

如果经济聚集度高于人口聚集度,那么除非有越不过去的屏障,就一定还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

我们能够抓得住的,唯有一个关键点,这就是经济聚集是不是甚于人口聚集。如果环境的、技术的、制度的和观念的条件能够维系经济聚集超越人口聚集,我们就有把握推断城市化必将继续。

展开阐述

“经济密度”是理解城市为何能吸引人口、驱动发展的关键概念。传统上,城市由人口密度定义,但作者周其仁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程度,即经济密度,是更为根本的动力。

核心逻辑:经济密度 > 人口密度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人口聚集推进经济聚集,反过来再刺激人口聚集

  1. 初始聚集:人口因安全、交通或其他原因聚集在一起。
  2. 经济聚集:人口的聚集带来了需求的集中,从而促进了更精细的社会分工与协作,提升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更高的收入机会。这时,该地区的经济聚集程度(如人均GDP)开始超越其人口聚集程度。
  3. 吸引更多人口:“人往高处走”。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密度高于其人口密度,意味着移入该地区可以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这就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吸引更多的人口迁入。
  4. 循环增强:新的人口迁入会进一步强化经济聚集的效应,形成一个自我增强的正向循环,持续推动城市发展和扩张。

城市化的“油门”与“刹车”

  • 油门:只要一个城市的经济密度持续高于其人口密度,城市化进程就会继续。例如书中所举的东京案例,尽管面临疏散政策和高昂的生活成本,但因为其经济密度带来的高收入机会依然存在,所以人口聚集的趋势势不可当。
  • 刹车:当一个城市的人口密度追上甚至超过其经济密度时(如书中所述的2004年首尔),意味着该地的人均收入优势减弱或消失,城市化的动力便会减速、停滞甚至逆转。

在中国的情境下,由于001-核心概念-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性障碍,人口的自由流动受限,导致许多地方的人口聚集没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聚集,从而在很长时期内抑制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