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是亚里士多德阐述其宇宙论和物理学的核心著作,它系统地描绘了一个以地球为中心、分为月上世界和月下世界、并由完美天球和四元素构成的等级井然的宇宙图景。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还提出了进一步的现象证据或所谓“感觉感性证据”:我们在南北方向上旅行,所见的星图会有所改变。这不但说明地球是圆形的,而且还说明它是个不大的球体。
宇宙论和天文学这两个名号即指称这种区别。大致可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宇宙论,而托勒密是天文学。
展开阐述
亚里士多德的《论天》是其庞大自然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它并非单纯的天文学计算,而是与物理学、形而上学、甚至伦理学紧密结合的宇宙论。这个理论体系以其整体性和对常识的迎合,统治了西方思想近两千年。
核心观念
- 地心说:基于经验观察和物理学论证,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宇宙中心。例如,重物总是朝向地心下落。
- 月上与月下世界:以月球为界,将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月下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充满变化、生成和朽坏;而月上世界由永恒不变的第五元素“以太”构成,其运动是完美的圆形运动。
- 天球模型:日月星辰并非独立天体,而是镶嵌在层层嵌套的透明天球上,由最外层的“不动的第一推动者”驱动,进行完美的圆周运动。
- 位置(Topos):空间并非均匀的,而是具有内禀性质的“位置”。万物都有其自然本性要去往的“自然位置”,例如重物趋向中心,轻物趋向边缘。这解释了物体的自然运动。
理论特点
- 整体性:天学与物理学、美学(圆的完美性)、神学(不动的第一推动者)等观念互相支持,形成一个强大而自洽的解释体系。
- 符合常识:其大部分结论,如地心说、重物下落等,都与人的直观经验和日常感知高度一致,因而具有强大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