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Planets),源于希腊语“漫游者”,在古代天文学中特指相对于恒星背景不断变换位置的七个天体: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绝大多数的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不过,有些天体的周转却不那么规则,这些天体包括太阳、月亮、金星、火星、木星、水星、土星。这七个星星被统称为planets,漫游者。

行星的不规则运动给天文学家带来了很多麻烦,一直到哥白尼的时候,它们一直是天文学体系的难点所在,也是推动天文学发展的难题。

展开阐述

行星是古典天文学研究的核心与难题。与整齐划一、同步运转的恒星不同,行星的运动呈现出复杂的特性,成为推动天文学模型演化的主要动力。

不规则运动

行星的“不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轨迹变化:它们在黄道带上的位置相对于恒星背景是不断变化的。
  2. 逆行现象:从地球上观察,行星在天球上通常自西向东运行,但有时会短暂地转为自东向西运行,即“逆行”,随后再恢复顺行。此外,它们的亮度和视速度也在不断变化。

解释的尝试

这些复杂的表观运动与古希腊“天界运动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哲学信念相悖。为了“拯救现象”(即让理论与观测吻合),天文学家们构想了越来越复杂的模型:

  • 多重天球模型:如欧多克索斯和亚里士多德,为每个行星设置一套由多个不同轴心和速度的天球组成的系统,通过叠加运动来拟合观测轨迹。
  • 028-核心概念-本轮与均轮模型:以希帕恰斯和托勒密为代表,放弃了同心天球,采用本轮、均轮、偏心圆等更为灵活的几何工具来精确描述行星的运动。

对行星运动的解释,是022-核心概念-地心说023-核心概念-日心说两大体系争论的焦点。

关联节点